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其二)

相如只谢病,子敬忽云亡。

岂悟瑶台雪,分彫玉树行。

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

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此诗为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名为《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其二)》。在这短暂而优美的四句中,作者以沉痛的情感悼念逝者。

“相如只谢病,子敬忽云亡。” 这两句表达了对故人相如和子敬的追思,他们曾经健康地活着,如今却突然辞世,给人留下深刻的哀伤。"谢病"和"忽云亡"都是委婉的表达方式,用以避免直白的死亡描述,同时也显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悲凉。

“岂悟瑶台雪,分彫玉树行。” 这里通过瑶台雪和玉树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逝者的高洁和珍贵。"瑶台雪"与"玉树"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暗示故人品德高尚,精神如同纯净无暇的雪,如同坚韧无比的玉树。

“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 这两句则是对逝者生前所留下的事迹和教诲进行缅怀。"清规"指的是清廉之风,"草议"可能是指古代官员讨论国事时草拟的文书,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故事在封章"则意味着逝者的功绩和事迹已经被记录下来,永远地保存在历史的篇章中。

“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逝者生前未能实现的事业抱有一种遗憾。"山公"可能是对逝者的尊称,"本谓山公启"意味着原本期待他能够开创一番事业,而"而今殁始扬"则表达了诗人面对逝者突然离世的无奈与哀伤。

总体来说,这首挽歌词通过对故人的追忆,抒发了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和不舍,以及对逝者生前美好品德的赞颂。诗人运用象征性语言,将个人的悲痛转化为超越个人、关乎历史记载的永恒价值。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其三)

返葬长安陌,秋风箫鼓悲。

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

寒影催年急,哀歌助晚迟。

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浈阳峡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闇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

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眉州康司马挽歌词

家受专门学,人称入室贤。

刘桢徒有气,管辂独无年。

谪去长沙国,魂归京兆阡。

从兹匣中剑,埋没罢冲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