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其三)

返葬长安陌,秋风箫鼓悲。

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

寒影催年急,哀歌助晚迟。

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归葬于长安城郊的小路,秋风中箫鼓声声,尽显哀凄
无奈送行之人,已非昔日熟识的故交
寒冷的阴影催促时光匆匆流逝,哀伤的歌声更使夜晚显得漫长
谁能料到仪仗队伍已散去,唯有红色灵幡指向京城

注释

返葬:将亡者的遗体运回故乡安葬。
长安陌:长安城郊的道路。
箫鼓:古代乐器,箫为管乐器,鼓为打击乐器,此处指丧葬仪式中的音乐。
悲:悲伤,哀痛。
奈何:无奈,遗憾。
相送者:送行的人。
不是:并非。
平生时:过去、平时或生前熟悉的情况。
寒影:寒冷的光影,此处可能喻指秋冬季节的景象或哀悼氛围。
催年急:促使岁月快速流逝,形容时间紧迫感。
哀歌:悲伤的歌曲,此处特指丧葬场合的挽歌。
助晚迟:使得夜晚显得更为漫长难熬。
宁知:岂知,哪里知道。
建旟:树立旗幡,此处指丧葬仪式中的仪仗队。
罢:结束,解散。
丹旐:红色的灵幡,古代出殡时挂在棺木前以标识死者身份。
向京师:指向京城,即遗体被送往京城安葬。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对故人离别之情的诗,充满了哀伤与怀念的情绪。开篇“返葬长安陌”一句,设定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秋风箫鼓悲"则增添了环境的凄清感。接着“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表达了对离别之痛苦与无奈的感慨。

中间两句“寒影催年急,哀歌助晚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递出时间流逝、光阴迫人的悲凉,以及在这种氛围下所唱出的哀歌似乎也能让时间稍微停留。

末尾两句“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则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故土的深情思念和不舍之意。整首诗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与亲朋好友的怀念,以及面对生命流转时那种无可奈何的情感。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浈阳峡

行舟傍越岑,窈窕越溪深。

水闇先秋冷,山晴当昼阴。

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

惜此生遐远,谁知造化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眉州康司马挽歌词

家受专门学,人称入室贤。

刘桢徒有气,管辂独无年。

谪去长沙国,魂归京兆阡。

从兹匣中剑,埋没罢冲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秋夕望月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