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洪崖

卑居不见秋,登高自谁始?

清狂未免俗,谨厚亦复尔。

山光故相迎,百步翠可倚。

屈指数胜游,兹山居食指。

高绝让龙门,平敞亦专美。

群山渺波鳞,天开见洪水。

列岳真情尘,遐瞰小千里。

却恐行路人,视予旋磨蚁。

解衣林表坐,烂摘蒲萄紫。

甘浆来逡巡,毛骨脱泥滓。

胜境得真赏,泉石迥如洗。

况有幽栖人,嗒然空隐几。

相对已忘言,一笑云林喜。

回首暮烟深,高歌望吾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九月九日登高远眺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首句“卑居不见秋,登高自谁始?”以对比手法,表达了在低矮的居所中无法领略秋天的美丽,只有登上高处才能欣赏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接着,“清狂未免俗,谨厚亦复尔”两句,通过自省,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与个人性格的反思,既不完全排斥世俗,也不完全认同自己的谨慎与厚道,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山光故相迎,百步翠可倚”描绘了山色之美,仿佛山川在迎接诗人,绿意盎然,令人陶醉。“屈指数胜游,兹山居食指”则表达了诗人对此次登山之行的珍视,将此山视为心中的首选之地。

“高绝让龙门,平敞亦专美”通过类比,将此山与龙门相比,赞美其高峻与开阔之美。“群山渺波鳞,天开见洪水”描绘了群山连绵,如同波浪起伏,天空开阔,仿佛能看到洪流奔腾的景象,展现了宏大的自然景观。

“列岳真情尘,遐瞰小千里”进一步强调了山岳的壮丽,即使从远处眺望,也能感受到其深远与广阔。“却恐行路人,视予旋磨蚁”表达了诗人对世人的讽刺,认为他们可能只看到自己如同微不足道的蚂蚁在忙碌。

后半部分“解衣林表坐,烂摘蒲萄紫”描绘了诗人置身于林间,品尝葡萄的场景,充满了自然的欢愉。“甘浆来逡巡,毛骨脱泥滓”表达了诗人通过自然之物的品尝,获得了精神上的净化与解脱。

“胜境得真赏,泉石迥如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真正欣赏,如同泉水和岩石经过洗涤一般清新。“况有幽栖人,嗒然空隐几”描绘了一位隐居者的生活状态,虽然简单,但内心宁静。

“相对已忘言,一笑云林喜”表达了诗人与隐居者的交流,无需言语,只需会心一笑,就能感受到彼此的喜悦。“回首暮烟深,高歌望吾子”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在暮色中高歌,期待与友人的重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哲思。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游龙宫

翠涧如生烟,石濑欲无雪。

纵目失平地,仰面犹清樾。

时节未当春,生意方谋泄。

随时久闭藏,与物今超越。

兹游岂人力,胜境殆天设。

拊石看栖龙,髣髴仇池穴。

闻说如桃源,自古有深绝。

抠衣径欲往,不见当年辙。

独立驭长风,哀歌山石裂。

形式: 古风

九日携诸生登西山

九日秋服成,童冠从我游。

万古清沂春,重结西山秋。

白云归青岑,狂澜落沧洲。

永啸长风来,爽籁生岩幽。

清商失摇落,生气浮林丘。

门生顾我言,乐矣行归休。

风袂尚飘然,此意浩难收。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徐生还鄂

燕山送客归南州,兴来每恨无扁舟。

君归为我谢江汉,思君不见令人愁。

千里风烟想萧洒,一代英雄成古丘。

当年才气鹦鹉洲,抚掌笑杀黄鹤楼。

黄鹤归来哀江头,江山依旧人悠悠。

浮云万古恣变灭,眼中扰扰何时休?

紫阳仙人歌远游,飞蛟起灭三千秋,为君挥手昆崙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宋徽宗赐周准人马图

笔底金鞍有萧爽,谁云不博降王长。

汴梁门外若云屯,画本相看应自赏。

十载青衣梦故都,经营惨淡欲何如。

只除金粟呼风鸟,曾见昭陵铁马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