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宫

翠涧如生烟,石濑欲无雪。

纵目失平地,仰面犹清樾。

时节未当春,生意方谋泄。

随时久闭藏,与物今超越。

兹游岂人力,胜境殆天设。

拊石看栖龙,髣髴仇池穴。

闻说如桃源,自古有深绝。

抠衣径欲往,不见当年辙。

独立驭长风,哀歌山石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入自然的探索之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首先,诗人将翠绿的山涧比作生烟,生动地展现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接着,他将清澈的溪流比喻为无雪的白玉,形象地描绘了水的晶莹剔透。通过“纵目失平地,仰面犹清樾”,诗人表达了自己置身于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中的震撼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

接下来,“时节未当春,生意方谋泄”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季节的变化来暗示生命的萌动与复苏,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而“随时久闭藏,与物今超越”则表达了自然界中万物生长的力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兹游岂人力,胜境殆天设”两句,诗人赞美了这次旅行的非凡之处,认为这是一次非人力所能及的奇妙体验,胜景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设计的杰作。通过“拊石看栖龙,髣髴仇池穴”,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仿佛与古老的龙穴相呼应,充满了神秘与想象。

最后,“闻说如桃源,自古有深绝”引用了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之地的向往和追求。诗人渴望找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生机与和谐的避世之所。“抠衣径欲往,不见当年辙”则表达了诗人想要亲自探索这片神秘土地的决心,尽管没有留下前人的足迹,但他的内心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九日携诸生登西山

九日秋服成,童冠从我游。

万古清沂春,重结西山秋。

白云归青岑,狂澜落沧洲。

永啸长风来,爽籁生岩幽。

清商失摇落,生气浮林丘。

门生顾我言,乐矣行归休。

风袂尚飘然,此意浩难收。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徐生还鄂

燕山送客归南州,兴来每恨无扁舟。

君归为我谢江汉,思君不见令人愁。

千里风烟想萧洒,一代英雄成古丘。

当年才气鹦鹉洲,抚掌笑杀黄鹤楼。

黄鹤归来哀江头,江山依旧人悠悠。

浮云万古恣变灭,眼中扰扰何时休?

紫阳仙人歌远游,飞蛟起灭三千秋,为君挥手昆崙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宋徽宗赐周准人马图

笔底金鞍有萧爽,谁云不博降王长。

汴梁门外若云屯,画本相看应自赏。

十载青衣梦故都,经营惨淡欲何如。

只除金粟呼风鸟,曾见昭陵铁马趋。

形式: 古风

宋高宗题李唐秋江图

秋江吞天云拍水,涛借西风挟不起。

断云分雨入江村,回首龙沙几千里。

澹庵老笔摇江声,髣髴阿唐惨淡情。

千秋万古青山恨,不见归舟一叶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