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其二)

宿昔三台践,荣华驷马归。

印从青琐拜,翰入紫宸挥。

题剑恩方重,藏舟事已非。

龙门不可望,感激涕沾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昔日曾登上三台显赫之位,荣耀满身骑着驷马归来。
手捧官印自青琐门拜谢皇恩,笔走龙蛇在紫宸殿上挥毫。
铭刻宝剑以示恩情深重,而藏舟之事已成过往云烟。
如今龙门难以再望,心中感慨万千,泪水沾湿了衣裳。

注释

宿昔:昔日,过去。
三台:古代官位名,指尚书、御史、谒者三台之长,此处泛指高位。
践:登上,任职。
荣华:荣耀,富贵。
驷马:四匹马拉的车,象征显赫地位。
归:归来,返家。
印:官印,象征权力和职务。
青琐:古代宫门的一种装饰,常以青色连环花纹雕刻,此处代指皇宫。
拜:拜谢,行礼。
翰:毛笔,此处代指文墨。
紫宸:宫殿名,常用来代指皇帝的居所或朝廷。
挥:挥动,此处指挥毫书写。
题剑:古代一种表示恩宠的方式,即在剑上刻字以铭记恩德。
恩方重:恩情正深重。
藏舟:典故,出自《庄子·大宗师》,比喻事物变化无常,旧事已逝。
事已非:事情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即世事变迁。
龙门: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河津西北,这里借指仕途显达的起点或重要转折点。
不可望:难以企及,无法再达到。
感激:内心充满感慨和激动。
涕:眼泪。
沾衣:泪水沾湿了衣服,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为悼念故刑部尚书李而作的挽词。挽词是一种形式,用于哀悼逝者,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尊崇。

"宿昔三台践,荣华驷马归。" 这两句描绘了逝者生前辉煌的政治生涯,他曾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同踏足三台(古代指中央官署),享受着荣华富贵,与皇帝共乘驷马,象征着他与权力中心的紧密关系。

"印从青琐拜,翰入紫宸挥。"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逝者的高贵地位,他手中的印信(官印)如同青琐玉一般珍贵,而他的文翰(指书写、文学才能)则深入皇帝的内廷。

"题剑恩方重,藏舟事已非。" 逝者生前可能有一段与剑相关的恩情或故事,但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如同藏舟(隐蔽船只以待时机)的故事一样,不再是现实。

"龙门不可望,感激涕沾衣。"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逝者无法再见的无尽哀思,就像看不见远方的龙门(比喻高不可攀之处),情感上的触动让诗人泪流满面。

整首挽词通过对逝者生前辉煌一生的回顾,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之情和对逝者的怀念。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其三)

永叹常山宝,沈埋京兆阡。

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

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其一)

门绪公侯列,嫔风诗礼行。

松萝方有寄,桃李忽无成。

剑去双龙别,雏哀九凤鸣。

何言峄山树,还似半心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其二)

永叹芳魂断,行看草露滋。

二宗荣盛日,千古别离时。

竟罢生刍赠,空留画扇悲。

容车候晓发,何岁是归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其三)

缟服纷相送,玄扃翳不开。

更悲泉火灭,徒见柳车回。

旧室容衣奠,新茔拱树栽。

唯应月照簟,潘岳此时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