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其二)

永叹芳魂断,行看草露滋。

二宗荣盛日,千古别离时。

竟罢生刍赠,空留画扇悲。

容车候晓发,何岁是归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我长叹那绝世芳魂已消逝,眼见青草上的晨露逐渐滋生。
在两族繁荣昌盛的日子里,却成为了永别的千古时刻。
最终结束了赠送青草以寄托哀思,只留下绘有哀景的扇子徒增悲伤。
仪仗车等待着拂晓出发,不知哪一年才是她归来的日期。

注释

永叹:长叹,深深地叹息。
芳魂:指女子美丽的灵魂,此处特指已故的女子。
断:消逝,消失。
行看:眼看,即将看到。
草露滋:草上的露水逐渐滋生,暗示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消亡。
二宗:两族,这里可能指两个家族或两个国家。
荣盛日:繁荣昌盛的日子,指过去双方关系和睦、兴盛的时期。
千古:永世,长久的年代。
别离时:分别的时刻,此处特指女子的逝世或离去。
竟罢:最终结束,停止。
生刍赠:赠送生刍(未干的青草),古人常以此作为悼念亡者的象征物。
空留:只留下。
画扇悲:绘有哀伤景象的扇子,象征着对逝者无尽的思念与哀痛。
容车:古代送葬时载有灵柩或遗像的车辆,此处可能指送葬队伍中的仪仗车。
候晓发:等待拂晓时出发,举行送葬仪式。
何岁:哪一年,何时。
是归期:是归来之期,此处实际指期待女子亡魂何时能归回或魂魄安息之期。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对逝者深切缅怀和不舍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充满了哀伤的情感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永叹芳魂断”,这里的“芳魂”指的是逝去的人,表达了诗人对其美好的回忆与不舍的心情。“行看草露滋”,则是在描绘自然景象,通过草地上的露水来反映出诗人的哀愁之情。草和露水都是生长和湿润的象征,但在这里却被用来形容逝者的灵魂已经消散,给人以悲凉之感。

“二宗荣盛日”,“二宗”可能指的是苏氏家族中的两位显赫的人物,“荣盛日”则回忆他们生活时的辉煌与繁华。然而现在却是“千古别离时”,表明那些辉煌的时刻已经成为过去,留给人们的只有永恒的分别。

“竟罢生刍赠”,这里的“竟罢”意味着终结,“生刍”则指的是祭祀之物,用来纪念逝者。诗人通过这些祭品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但同时也承认了死亡的不可逆转。

“空留画扇悲”,在古代,常常用画扇作为纪念品或礼物,这里的“空留”说明虽然物件还在,但逝者已不在,留下的只有悲伤和怀念。画扇本是夏日清凉的用品,现在却成了哀愁的象征。

“容车候晓发”,诗人希望能有机会乘坐车辆,在清晨时分前往某个地方,“何岁是归期”则是在询问何年何月才能再次与逝者相会,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重逢的渴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家族荣耀的回忆以及个人哀愁的情感,展现了一幅生离死别的悲壮画面。张九龄以其精湛的笔法和深沉的情感,在这短短几句中传达了对逝者的无尽思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沉重感慨。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其三)

缟服纷相送,玄扃翳不开。

更悲泉火灭,徒见柳车回。

旧室容衣奠,新茔拱树栽。

唯应月照簟,潘岳此时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其一)

韦玄方继相,荀爽复齐名。

在贵兼天爵,能贤出世卿。

学闻金马诏,神见玉人清。

藏壑今如此,为山遂不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其二)

相如只谢病,子敬忽云亡。

岂悟瑶台雪,分彫玉树行。

清规留草议,故事在封章。

本谓山公启,而今殁始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其三)

返葬长安陌,秋风箫鼓悲。

奈何相送者,不是平生时。

寒影催年急,哀歌助晚迟。

宁知建旟罢,丹旐向京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