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刑部李尚书挽词三首(其三)

永叹常山宝,沈埋京兆阡。

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

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时常哀叹那珍贵的常山宝玉,如今被深深地埋藏在京兆的田间小路。
它曾与五月的同盟聚会相辉映,华表上记载着它跨越千年的故事。
荒野中的草木浩渺无际,空中飘荡的轻烟也显得模糊不清。
共同为人事已逝感到悲痛,只能面对着杜陵的田野默默无言。

注释

永叹:长久地叹息。
常山宝:常山所产的珍宝,这里可能指某种具有历史价值或个人情感寄托的物品。
沈埋:深埋于地下。
京兆阡:京兆(古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田间小路。
同盟会:志同道合之人组成的聚会或组织。
五月:具体的月份,此处可能指宝物与五月的某次重要事件有关。
华表:古代设于宫殿、城垣、桥梁等处作为标志或装饰的石柱,有时刻有文字以纪事。
记千年:记载了长达千年的历史或事迹。
渺漫:辽阔而迷茫的样子。
野中草:田野里的草木。
微茫:模糊不清,隐约可见。
空里烟:空中飘浮的轻烟。
人事绝:人世间的事迹已经断绝,或指故人已逝、往事不再。
唯对:只有面对。
杜陵田:杜陵,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此处代指杜陵周边的田野。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怀旧和哀婉情感的诗句,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张九龄之手。开篇“永叹常山宝,沈埋京兆阡”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盛景的无限感慨,那些曾经辉煌的宝物和建筑现在却被尘封湮没,显露出诗人对于历史沧桑的深刻体验。"同盟会五月,华表记千年"则是对古代盟誓之地——常山的追忆,那里曾经有过庄严的盟约,如今只留下千年的遗迹。

接着,“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长满了野草,天空中飘浮着缥缈的云烟,这是对逝去时光的一种形象表达,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凄清与淡泊。

最后,“共悲人事绝,唯对杜陵田”则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面对世事变迁、人事沧桑,诗人只好独自倾诉于自然——那片杜陵的田野。这里的“杜陵田”可能是指李尚书曾经耕作过的地方,这里的田园不仅承载了劳动的记忆,也象征着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历史遗迹的回顾,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易逝的深切感慨,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于纯朴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其一)

门绪公侯列,嫔风诗礼行。

松萝方有寄,桃李忽无成。

剑去双龙别,雏哀九凤鸣。

何言峄山树,还似半心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其二)

永叹芳魂断,行看草露滋。

二宗荣盛日,千古别离时。

竟罢生刍赠,空留画扇悲。

容车候晓发,何岁是归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故荥阳君苏氏挽歌词三首(其三)

缟服纷相送,玄扃翳不开。

更悲泉火灭,徒见柳车回。

旧室容衣奠,新茔拱树栽。

唯应月照簟,潘岳此时哀。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其一)

韦玄方继相,荀爽复齐名。

在贵兼天爵,能贤出世卿。

学闻金马诏,神见玉人清。

藏壑今如此,为山遂不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