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二)

一家榆柳新,四面远无邻。

人少愁闻病,庄孤幸得贫。

耕牛长愿饱,樵仆每怜勤。

终日忧衣食,何由脱此身。

形式: 古风

翻译

新栽的榆柳成一家,四面空旷远离邻里人家。
人丁稀少忧心疾病传,庄园孤立却幸免于贫寒。
只愿耕牛能常饱腹,对勤劳的砍柴仆人常怀怜惜之心。
整天为衣食忧虑,何时才能摆脱这辛劳的身躯。

注释

一家:新种植的榆树和柳树形成的家园。
榆柳:榆树和柳树,常用于庭院或田园的绿化树木。
四面:周围的所有方向。
远无邻:离得远,没有近邻。
人少:家庭成员稀少。
愁闻病:担心听到疾病的消息,因人少更难以承受疾病打击。
庄孤:庄园孤立,形容住处偏僻,少有人烟。
幸得贫:在某种意义上因贫穷而感到幸运,可能是因为贫穷使它避免了一些麻烦。
耕牛:用于耕田的牛。
长愿饱:总是希望牛能吃饱,体现了对耕牛的关怀。
樵仆:砍柴的仆人。
每怜勤:常常怜悯他们的辛勤劳动。
终日:整天,每天。
忧衣食:为衣食而忧虑,担心生计。
何由:怎能,如何。
脱此身:摆脱这种辛劳的生活状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场景和心境。"一家榆柳新,四面远无邻",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偏僻幽静的自然环境,榆树与柳树常见于北方乡村,给人以宁静之感。"人少愁闻病,庄孤幸得贫",诗人表达了对人烟稀少、远离尘嚣的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显示出一种乐观的心态,对于贫穷的接受和珍视。

接着,"耕牛长愿饱,樵仆每怜勤",通过对耕田和砍柴劳作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对于劳动的依赖以及诗人对他们辛勤劳动的同情。这些形象与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自给自足、安贫乐道的理想生活图景。

最后,"终日忧衣食,何由脱此身",诗人抒发了对于日常生计的忧虑以及对物质束缚的无奈。这里的“此身”不仅指肉体之身,也象征着被现实生活所困绑的心灵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欲望与精神自由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三)

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

寂寞思逢客,荒凉喜见花。

访僧求贱药,将马中豪家。

乍得新蔬菜,朝盘忽觉奢。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原上新居十三首(其四)

鸡鸣村舍遥,花发亦萧条。

野竹初生笋,溪田未得苗。

家贫僮仆瘦,春冷菜蔬焦。

甘分长如此,无名在圣朝。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五)

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

邻富鸡常去,庄贫客渐稀。

借牛耕地晚,卖树纳钱迟。

墙下当官路,依山补竹篱。

形式: 古风

原上新居十三首(其六)

自埽一间房,唯铺独卧床。

野羹溪菜滑,山纸水苔香。

陈药初和白,新经未入黄。

近来心力少,休读养生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