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五)

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

邻富鸡常去,庄贫客渐稀。

借牛耕地晚,卖树纳钱迟。

墙下当官路,依山补竹篱。

形式: 古风

翻译

春天到来梨枣吃完,小孩子因饥饿而哭泣。
邻家富裕鸡常去讨食,自家贫穷客人也渐少。
傍晚时分才借到牛去耕田,卖树得钱也难以及时缴纳赋税。
房舍紧挨着官员走的路,靠着山边修补着竹制的篱笆。

注释

春来:春天来到时。
梨枣:梨树和枣树,这里指代水果。
啼哭:哭泣。
小儿:小孩子。
饥:饥饿。
邻富:邻居富有。
鸡常去:自己家的鸡常跑去邻居家找食。
庄贫:庄园(家)贫穷。
客渐稀:来访的客人渐渐稀少。
借牛:向别人借用牛。
耕地晚:很晚才开始耕地,指时间晚或农事延误。
卖树:卖掉树木以换取钱财。
纳钱迟:缴纳钱款不及时或有困难。
墙下:房屋的旁边。
当官路:正对着官员行走的道路。
依山:依靠着山。
补竹篱:修补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诗歌,通过对春天景象和农家生活困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疾苦的同情心。开篇“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两句直接描绘出一个贫困家庭在春季果实耗尽后,小孩子因饥饿而啼哭的场景,反映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接着,“邻富鸡常去,庄贫客渐稀”进一步对比贫富差距,富人的鸡可以自由地走动,而贫穷的村庄则是难以见到宾客,表明了贫困地区的人际交往也异常稀少。

“借牛耕地晚,卖树纳钱迟”则描绘出农家在春耕时节仍需借用他人牲畜的情况,以及为了筹集生活费用的困境。耕地的迟缓和变卖资产以换取现金的不易,都凸显了生计的艰辛。

最后,“墙下当官路,依山补竹篱”则是对新居环境的一种描写。在这两句中,诗人通过“墙下当官路”的景象,可能暗示着官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或隔阂;而“依山补竹篱”则表现了对家园维护和自然环境依赖的情感。

总体来看,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同情心和细腻的生活观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唐代农村生活画卷。

收录诗词(513)

王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字:仲初
  • 籍贯:颍川(今河南许昌)
  • 生卒年:768年—835年

相关古诗词

原上新居十三首(其六)

自埽一间房,唯铺独卧床。

野羹溪菜滑,山纸水苔香。

陈药初和白,新经未入黄。

近来心力少,休读养生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七)

拟作读经人,空房置净巾。

锁茶藤箧密,曝药竹床新。

老病应随业,因缘不离身。

焚香向居士,无计出诸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原上新居十三首(其八)

移家近住村,贫苦自安存。

细问梨果植,远求花药根。

倩人开废井,趁犊入新园。

长爱当山立,黄昏不闭门。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原上新居十三首(其九)

和煖绕林行,新贫足喜声。

埽渠忧竹旱,浇地引兰生。

山客凭栽树,家僮使入城。

门前粉壁上,书著县官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