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客路客路何悠悠,蝉声向背槐花愁。
争知百岁不百岁,未合白头今白头。
四五朵山妆雨色,两三行雁帖云秋。
输他江上垂纶者,祗在船中老便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行旅中的哀愁与淡定之情。"客路客路何悠悠"一句,通过反复的提问,表达了对旅途无尽延伸的感慨,以及旅行者内心的孤独和茫然。紧接着"蝉声向背槐花愁"则是通过蝉鸣声与槐花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绪,似乎自然界的声音也在诉说着行者的心境。
接着"争知百岁不百岁,未合白头今白头"这两句,则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感慨。诗人通过对比年华与白发的不同阶段,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和人生易逝的无奈与珍惜。
在下一联"四五朵山妆雨色,两三行雁帖云秋"中,诗人用富有层次感的自然景象描写——山峦如妆,雁阵如帖,展现了一个深邃而又寂静的秋天风光。这些意象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淡远。
最后两句"输他江上垂纶者,祗在船中老便休"则是诗人表达了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似乎在说,只要能找到那份心灵的平静,即使是在江面上悠悠泛舟,也愿意安于现状,不再追求世间纷扰。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时光、自然和隐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与淡泊明志的向往。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寺沈沈僧未眠,支颐将客说闲缘。
一溪月色非尘世,满洞松声似雨天。
檐底水涵抄律烛,窗间风引煮茶烟。
无由住得吟相伴,心系青云十五年。
三族不当路,长年犹布衣。
苦吟天与性,直道世将非。
雁夜愁痴坐,渔乡老忆归。
为儒皆可立,自是拙时机。
尽与贫为患,唯余即不然。
四方无静处,百口度荒年。
白发生闲事,新诗出数联。
时情竟如此,不免却归田。
如我如君者,不妨身晚成。
但从时辈笑,自得古人情。
共莫更初志,俱期立后名。
男儿且如此,何用叹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