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名为《归雁二首(其二)》。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带来苦难的深刻同情。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表达了诗人对北方战乱之地的忧虑,以及南归时对楚地春花的不舍。这里的“胡地”指的是边塞地区,而“楚云”则是楚地的春云,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乡愁。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描述了诗人南归路上的景象。“清渭”可能指的是一条清澈的河流,而“洞庭群”则是洞庭湖附近的山峦。这里体现出诗人的豪放笔力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描绘。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则是在写两个不同地域的春天气象。“塞北春阴暮”表达了边塞地区春天的阴冷,而“江南日色曛”则是江南地区春末夏初时分的温暖阳光。两者相对比,既有对战争之地春意的淡漠,也有对江南美好景色的留恋。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这两句则转向战争带来的毁灭和痛苦。“伤弓”指的是被打断的弓箭,“流落羽”是散落的箭羽。这里通过对战争残留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乱所造成的人命损失和景象破坏的哀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战争与家乡的深切情感,展现了杜甫深厚的历史感和个人的悲悯之情。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
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斸,书从稚子擎。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南溪老病客,相见下肩舆。
近发看乌帽,催莼煮白鱼。
宅中平岸水,身外满床书。
忆尔才名叔,含悽意有馀。
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
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
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