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燕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不只是为了避开霜雪,而是因为同伴稀少。
四季都有规律,八月时节它自然知道回归。
春天的景色不会来访,鸟儿们懂得时机。
如果旧巢尚未毁坏,它会靠近主人飞翔。

注释

不独:不只是。
避:避开。
霜雪:寒冷的天气。
其:代词,指代前文的‘它’。
如:如同。
俦侣:同伴。
稀:稀少。
四时:四季。
失序:失去顺序,这里指没有规律。
八月:农历八月。
自知归:自己知道何时回归。
春色:春天的景色。
岂:哪里会。
相访:来访。
众雏:众多的幼鸟。
识机:懂得时机。
故巢:旧巢。
傥:倘若。
未毁:尚未毁坏。
会:将会。
傍:靠近。
主人:指养它的主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燕子的迁徙来反映出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循环。诗人以深邃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燕子在四季中的变化,以及它们对时间节律的敏感。

"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 这两句表明了燕子的迁徙并非仅仅是为了逃避寒冷的霜雪,而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群体行为,似乎它们之间有着默契的沟通。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突显出了自然界的规律性,燕子在八月这个时间点自动识别回迁的时刻,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节奏的感悟。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这两句则描绘了燕子在春天回到旧巢的情景,以及它们后代对于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这里的“春色”指的是春天的景象,而“众雏”则是指燕子的幼崽,它们似乎还能够记得和辨识出栖息的正确时机。

"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最后两句表达了旧有的燕巢依然完好无损,而燕子与它们的主人(指诗人或人类)之间似乎有着某种默契,它们的归来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整首诗通过对燕子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以及对于家园和生活节奏的珍视。

收录诗词(1462)

杜甫(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 字:子美
  • 籍贯: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 生卒年:712-770

相关古诗词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

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斸,书从稚子擎。

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汉州王大录事宅作

南溪老病客,相见下肩舆。

近发看乌帽,催莼煮白鱼。

宅中平岸水,身外满床书。

忆尔才名叔,含悽意有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玉台观

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

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

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玉台观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

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人传有笙鹤,时过此山头。(此山头 一作:北山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