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这首诗描绘了平凉的春景,以一种苍凉而深沉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句“春色萧条白日斜”,描绘了一幅春日黄昏时分的景象,春色虽在,但显得萧条,白日渐斜,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接着,“平凉西北见天涯”一句,将视线拉远,展现出辽阔的视野和深远的空间感,让人感受到边塞之地的广阔与孤独。
“唯馀青草王孙路,不属朱门帝子家”两句,通过对比青草之路与权贵之家,表达了对权力与命运不公的感慨。青草之路象征着自由与希望,而不属于权贵之家,则暗示了普通人追求自由与幸福的不易。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描绘了历史上的战争场景,宛马如云,显示出军队的壮观,而秦兵远征胡沙,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民族的融合。
最后,“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但又因年华已逝,感到深深的遗憾与愧疚。这种情感的深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的悲壮色彩。
综上所述,这首《平凉》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复杂感受。
不详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风尘万里一萧然,病起相思到各天。
忽见南山青草色,还成北海白云篇。
登楼何处逢多暇,开府于今实少年。
不是汉庭容汲黯,如君意气好谁怜。
闻君雨雪到青州,春尽鸿书未可求。
莫问弹冠千载事,徒令把袂故人愁。
浮云万里中原色,落日孤城大海流。
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
紫塞春风散羽书,使君高枕见离居。
人间不识胡名马,门下犹传海大鱼。
开府少阳还气色,登台东岳复何如。
遥知醉后吴歌发,落日萧条薄望诸。
不尽青山带落晖,美人何处送将归。
城边渑水寒如酒,马首浮云曳作衣。
春到他乡还健食,时危薄宦岂雄飞。
自从二子中原别,回首风尘万事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