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寒露让人惊讶秋天已晚,早晨看见菊花渐渐变黄。
千家万户的院落秋风吹扫落叶,大雁成群结队随着阳光飞向万里之外。
变成蛤蜊的鸟儿令其他鸟儿悲伤,农民担心早霜来临急于收割田地。
由此可知,松柏的意志坚定,无论冬夏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注释

寒露: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气温下降,露水更凉更重。
惊秋晚:对深秋的到来感到惊讶。
菊渐黄:菊花随着秋季加深而逐渐变黄。
千家:形容众多家庭。
风扫叶:秋风吹落树叶,形容秋日景象。
万里雁随阳:雁群随着太阳(温暖)迁徙,指雁南飞的现象。
化蛤: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变化,指某些鸟类在特定时节会变为蛤蜊。
悲群鸟:这种变化让其他的鸟儿感到悲伤。
收田:收割田里的庄稼。
畏早霜:害怕早来的霜冻损害作物。
松柏志:松树和柏树的品质,比喻坚定不移的意志。
冬夏色苍苍: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松柏的颜色都是青翠的,象征着持久不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末将至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细腻刻画,抒发了诗人对于生命力与坚持不懈的赞美。首句“寒露惊秋晚”,点出了季节的转换,秋天渐深,露水也随之变冷,显示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

接着,“朝看菊渐黄”展现了菊花随着季节的推移逐渐变黄,这不仅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一种描写,也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则通过风吹落叶和大雁南飞的画面,增强了秋天萧瑟的气氛,同时也映射出人间的离散与漂泊。

"化蛤悲群鸟"中的“化蛤”指的是蛔虫变成的蜥蝪,这里用来形象地表达对群鸟南飞的不舍之情,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迁徙的同情与理解。"收田畏早霜"则是农业社会中农民对于时节变迁和天气变化的担忧,反映出生计的艰辛。

最后,“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通过松柏四季常青来比喻诗人对坚持不懈、不随世事起伏而改变自己的生命态度的赞美。这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理想和信念的执着与坚守。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变化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生命不屈不挠精神的颂扬。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夜合

绮树满朝阳,融融有露光。

雨多疑濯锦,风散似分妆。

叶密烟蒙火,枝低绣拂墙。

更怜当暑见,留咏日偏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夜坐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

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

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满卧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夜闲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

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沈吟绕树行。

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