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风吹散了清澈的云朵直至消失,天空万里无云,布满寒霜。
野外的豺狼在月圆之时举行祭祀,仙界的菊花恰逢重阳佳节盛开。
秋日的景色使稀疏的树木显得凄凉,鸿雁的鸣叫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谁能知道这一杯酒,竟然能让人忘却百年的忧愁。

注释

风卷:风刮得猛烈,使...卷起。
清云:清澈、透明的云彩。
空天:空旷的天空。
万里霜:形容范围广阔的霜冻景象。
野豺:野外的豺狼,比喻凶残之物。
祭月:古代有以动物祭祀月亮的习俗,这里指豺狼似有某种仪式。
仙菊:仙境中的菊花,形容菊花之美。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传统节日重阳节。
秋色:秋天的景色。
悲疏木:为稀疏的树木感到悲伤,形容秋日萧瑟。
鸿鸣:鸿雁的叫声。
忆故乡:思念家乡。
谁知:谁知道,表示出乎意料。
一樽酒:一杯酒,樽为古代盛酒器具。
能使:能够使得。
百秋亡:忘却百年的忧愁,‘亡’通‘忘’,这里是忘记的意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景象,风卷清云,天空万里无垠,覆盖着一层薄霜。野豺(即野兽中的豺犬)率先祭拜明月,而仙菊则在重阳(即立秋后的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时绽放。诗人通过秋色来表达对疏落树木的悲哀,同时鸿鹄(大雁)的鸣叫让人思念远方的故乡。这首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最后两句,"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这里一樽酒不仅是一种物质的慰藉,更是心灵上的寄托,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深切感悟和无奈。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夜合

绮树满朝阳,融融有露光。

雨多疑濯锦,风散似分妆。

叶密烟蒙火,枝低绣拂墙。

更怜当暑见,留咏日偏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夜坐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

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

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满卧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夜闲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

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沈吟绕树行。

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夜饮

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

诗篇随意赠,杯酒越巡行。

漫唱江朝曲,闲徵药草名。

莫辞终夜饮,朝起又营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