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分和郑小山韵(其二)

塞上萧萧雨更风,秋来兴味与谁同。

短檠聊和灯前句,长槊休誇马上功。

挽二石弓陪一校,操方寸管较诸公。

到头等是为形役,尽付掀髯一笑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边塞上风雨交加,秋天的兴致又能与谁共享。
在昏暗的灯光下,暂且以诗词应和,不再夸耀马上的战功。
即使拉起两石重的弓箭,手持小小的笔管,也比不上大家的豪迈。
到最后,都是被生活琐事牵累,一切尽在掀须一笑中消解。

注释

塞上:边塞。
萧萧:形容风雨声。
兴味:兴趣,兴致。
短檠:短小的灯架,代指简陋的读书环境。
槊:古代的一种长柄武器。
挽:拉。
校:古代军队中的单位。
方寸管:笔管,借指写作。
形役:身体和精神的劳累。
掀髯:形容大笑时面部肌肉上扬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边塞将士的孤独与坚守。"塞上萧萧雨更风,秋来兴味与谁同"展现了边关的萧瑟景象和将士的孤独心境,秋天来临,却无人可共享这份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短檠聊和灯前句,长槊休誇马上功"则透露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与紧张,将士们即使在夜晚也难以放松,一刻不忘战备之事。而"挽二石弓陪一校,操方寸管较诸公"进一步强调了将士们严格的训练和武装状态,每个人都必须精通武艺。

最后两句"到头等是为形役,尽付掀髯一笑中"表达了将士对待命运的豁达态度,即便是在最艰苦的情况下,也能以一笑置之,这种豁然超脱的精神状态充分体现了古代军人的豪迈与忠诚。

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生活的严酷和将士们的坚守,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悲欢的高尚情操。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夜分和郑小山韵(其一)

弓剑相随几历年,鬓毛斑剥饱风烟。

可怜芦叶胡笳地,又过菊花新酒天。

耳听骅骝还紫逻,梦随白鹭过青田。

家僮久问谋归未,想笑吾顽不可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夜雨复晴

雨欲今朝忽又晴,客涂忧纬为关情。

木多未叶春几槁,桃已皆花水未生。

宿麦既辜秋陇种,新秧正候早田耕。

蛰龙何处深渊睡,乞取霆声为唤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岳阳送管顺甫还清湘

度岭来荆又戍西,惊涛险栈尽同之。

七年相与犹一日,万里偕还分两岐。

苕隐我归终此世,宝坊君到出何时。

交情果未轻捐弃,回首毋忘赠别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庚子祈雨蒋山赠月老

欲知计寺金谷吏,便是钟山粥饭头。

尔欲朝朝动鱼鼓,我期日日饱貔貅。

几为晓灶炊烟喜,又作秋田渴雨忧。

自有宝公能办供,元凭心上细推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