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钱申伯山堂之咏

净坊秋色老苍官,檐额飞云细可攀。

客梦偶随疏雨断,僧游长带暮钟还。

似闻遗锡藏银地,亲见高人住骨山。

愁绝寒江归去路,乱峰青处望双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清净的佛堂秋色显得古老,屋檐上的云彩轻盈得仿佛能攀爬。
游子的梦境偶尔被稀疏的雨声打断,僧侣们游历归来总是伴随着傍晚的钟声。
似乎听说那遗失的锡杖藏在银矿之地,亲眼所见高人隐居在峻峭的山岭上。
满怀愁绪,望着寒冷江面的归途,只见乱峰中青翠处似有双鬟女子的身影。

注释

净坊:清净的佛堂。
秋色:秋天的景色。
老苍官:古老的官署或佛堂。
檐额:屋檐。
飞云:飘动的云彩。
细可攀:轻盈得可以攀爬。
客梦:游子的梦。
疏雨:稀疏的雨点。
僧游:僧侣的游历。
暮钟:傍晚的钟声。
遗锡:遗失的锡杖(僧侣的法器)。
藏银地:传说中的藏有金银的地方。
高人:德高望重的人。
骨山:形容峻峭的山岭。
愁绝:极度忧愁。
寒江:寒冷的江面。
归去路:归途。
乱峰:错综复杂的山峰。
青处:青翠的地方。
双鬟:古代妇女的发髻,此处可能象征女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山中寺庙景象。"净坊秋色老苍官,檐额飞云细可攀"两句写出了寺庙在秋天的宁静与古朴,苍老的颜色给人以历史的沉淀感,檐角上飘浮着轻柔的云朵,仿佛可以触摸。接下来的"客梦偶随疏雨断,僧游长带暮钟还"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游子和寺中僧人的生活状态的关切,他们或许都在思考着自己的归宿。

"似闻遗锡藏银地,亲见高人住骨山"两句则充满了神秘色彩,似乎听到古老的金属制品被埋藏于大地,而又目睹到了修炼成仙的人居住在坚硬如骨的山中。这些意象既增添了一丝超自然的氛围,也映射出诗人对精神寄托和追求永恒的向往。

最后的"愁绝寒江归去路,乱峰青处望双鬟"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壮丽而又孤寂的山川景色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寒冷的江水、曲折的归途以及远方连绵的山峰都让人不禁生出无尽的忧愁,而那隐约可见的双峰(鬟)更增添了一份神秘与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秋色、游子的梦断、僧人的日常、超自然的意象以及归途中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次韵康平仲侍郎从丞相张公登倚云亭(其二)

相君题品到林泉,大榜新书亦烂然。

云护山根藏小鲁,风携人语动诸天。

放怀对客忘青白,随意传觞任圣贤。

谁谓瓯闽甘远俗,他时物物待陶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康平仲侍郎从丞相张公登倚云亭(其一)

皂盖凌虚岂易陪,扪参那复欲高哉。

云关□处尘踪断,松盖阴中宝地开。

戎幕寇平高卧鼓,宾筵诗罢细衔杯。

笑谈疑在青冥上,坐近中天两两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隐者陈无隅(其二)

历井扪参踏藓苔,山腰海角偶徘徊。

身从飘泊似浮水,眼见纷华等湿灰。

共煮松风占乳信,试寻香雪探芳媒。

笑谈疑在蓬瀛上,下视云中两两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隐者陈无隅(其一)

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

谁荐唐衢归魏阙,肯令王适老阌乡。

藕塘待晚对幽壑,竹院消闲近宝坊。

用舍由时姑袖手,岂无真乐在濠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