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闰月六日登岳阳楼

二十年前典此州,经行中又几春秋。

青山面目元无恙,白发形骸祗自羞。

客子登临知有酒,古心忧爱在斯楼。

凭栏慨想飞吟过,水视杯坳芥视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二十年前我曾典卖此地,期间又经历了多少个春秋。
青山依旧,容颜未改,只是满头白发让我感到羞愧。
游子来到此地,知道这里有酒可以畅饮,古人的深情厚意仍在这座楼中留存。
倚着栏杆,感慨万分,曾经在这里放声吟唱,那时看水如杯,视舟如芥。

注释

典:典当、抵押。
春秋:泛指时间,这里指年月。
元无恙: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形骸:身体,这里指外貌。
客子:旅人,外来的客人。
水视杯坳:视水如杯,形容视野开阔。
芥视舟:视舟如芥,形容事物渺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登岳阳楼》,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鉴赏:

1. 情感深长:诗人在开篇即提到“二十年前典此州”,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回忆和对地方的深厚情感。同时,“经行中又几春秋”则显示出时间流逝,岁月更迭的情怀。

2. 对比鲜明:诗人用“青山面目元无恙,白发形骸祗自羞”对比自然界的不变与个人年华的变化,表达了时光荏苒、人事沧桑之感。青山依旧,而自己的白发和衰弱的身体则是时间流逝的明证。

3. 怀旧之情:诗中“客子登临知有酒,古心忧爱在斯楼”一句,透露出诗人登楼时的心境。这里的“古心忧爱”指的是对过往美好记忆的怀念和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4. 抒发思绪:末尾两句“凭栏慨想飞吟过,水视杯坳芥视舟”描绘了诗人登楼后的情景。诗人在栏杆上沉思,心中涌动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而目光所及之处,则是水面上的倒影和小舟,这些都是诗人情感世界的投射。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个人经历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以及对故土深沉的情感。同时,诗中的意象和语言运用都极富表现力,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丁巳到宜兴坟庵

归来闲未久,老去役何堪。

未远蜀天北,又之湘水南。

奔驰缘未足,辛苦分当甘。

徒羡林泉适,长年任住庵。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覃]韵

丁未效八窗叔赋黄郎

夙悟金仙空色教,化生千百对青春。

强颜翁媪栀为貌,取悦儿童丝系身。

立仗无言开口甚,当筵何事掉头频。

笑他鲍郭经年舞,我过莺花即问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丁亥沔阳春时即事简吴叔永

朝来渐可试春衣,弩末轻寒力已微。

木叶未繁山尚瘦,桃花欲落水初肥。

疆陲虏逐征鸿去,庭馆人随社燕归。

紫陌青门无恙在,不妨携酒问芳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九日登寿沙城楼

偶因萸菊到城头,手揽潇湘一片秋。

西北黄尘清远徼,东南紫气盛中州。

众山环拱皆衡麓,一水横陈是橘洲。

且酌芳樽酹千古,去来鸥雁自沉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