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一二首(其八十六)

山僧略升此座,大众永息狐疑。

各各金毛师子,去来哮吼全威。

临济高声连喝,德山拈棒痛槌。

纵有一言半句,终不别作路歧。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诗人释清远创作的《偈颂一一二首》中的第八十六首。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禅宗修行的境界与实践。

首先,“山僧略升此座,大众永息狐疑。”这里运用了“山僧”这一形象,象征着禅宗修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修行,使得在场的大众(即听众或修行者)心中的疑惑得以平息,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接着,“各各金毛师子,去来哮吼全威。”这句话以“金毛师子”为喻,形象地描述了修行者的内在力量和威严。这里的“哮吼”不仅指声音的洪亮,更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力量和坚定,无论是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进还是面对困难时,都能展现出强大的意志力。

随后,“临济高声连喝,德山拈棒痛槌。”这两句提到了两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临济和德山,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教导弟子,通过大声喝斥或使用棒子敲打,激发弟子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直面自我,突破障碍,达到真正的觉醒。

最后,“纵有一言半句,终不别作路歧。”这句话强调了禅宗修行的关键在于言传身教,即使是一言半语,也能引导修行者走出迷途,不会偏离正道。它体现了禅宗注重实践、反对形式主义的精神,强调通过直接体验和领悟,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方法,强调了内心的觉醒、力量的展现以及正确的指导对修行者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316)

释清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一二首(其八十七)

出门便是草,闲杀龙门老。

北去礼文殊,南来登五老。

鬓发已苍浪,言归恨不早。

独立秋风前,相思望江岛。好,好,不用更寻讨。

形式: 偈颂 押[皓]韵

偈颂一一二首(其八十八)

什么物,恁么来,休将明镜挂高台。

什么物,恁么去,分明不用当头举。

举得分明得更难,澄潭不许苍龙盘。

便恁会,太无端,华藏毗卢世界宽。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八十九)

释迦世尊已成正觉,弥勒大士当来下生。

老卢持过岭南,达磨携来东土。

各谓度生已毕,我愿云周如何。

六道四生犹在,土石诸山未殒。

净妙国土不逢,为是愿力未充。

为是业果难尽,为复别有道理。

若不同床睡,焉知被底穿。

形式: 偈颂

偈颂一一二首(其九十)

空生不解岩中坐,春暖桃花树树红。

漏泄天机无觅处,都缘露柱挂灯笼。

灯笼灯笼,却有古风。露柱露柱,善解提举。

一旦师姑是女儿,大悟堂中吃茶去。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