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三万六千刻,四千三百时。
不思人事汩,只怪岁华驰。
拚命尝因道,忘家亦为诗。
幽怀聊自遣,俗子莫令知。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莘的作品,名为《方壶自咏(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个人生命短暂、不愿过多介入尘世纷争的情怀。
首句“三万六千刻,四千三百时”通过具体数字来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长短与诗人的生命历程。"刻"和"时"在这里代表了时间的基本单位,诗人似乎在诉说自己有限的生命里所经历的每一刻、每一个小时。
接着,“不思人事汩,只怪岁华驰”表明诗人对世俗纷争不感兴趣,也无心去深究,而是单纯地感叹时间飞逝。"岁华"指的是年华,意指岁月的流转,这里强调了时间的不可挽回。
“拚命尝因道,忘家亦为诗”则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与创作的态度。他愿意为了追求道德和理想而不顾一切,即使是牺牲个人的家庭生活也不惜。"忘家"意味着超越世俗的羁绊,而"亦为诗"则表明这种超脱和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最后,“幽怀聊自遣,俗子莫令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他通过这种超然物外的心境来慰藉自己,不愿让那些庸俗之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幽怀"指的是深藏于心的忧伤与思绪,而"聊自遣"则是诗人用以自我安慰的方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个人生命价值的追求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以及在有限生命中寻找精神寄托与创作的重要性。
不详
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白昼常陪俗,清宵得养魂。
几时成草屋,终日掩柴门。
事迫文方出,身闲道始尊。
世方怀祖逖,吾已吊刘琨。
事体向晚境,情怀非少年。
平生不得地,至死亦由天。
坐背暑弥胜,行膺寒愈坚。
愿言过去苦,莫与后来贤。
无象始无假,有形斯有邪。
盈虚怜日月,聚散笑烟霞。
一性亦无我,五行何况他。
谁能离火宅,吾与上牛车。
谁和阳春曲,仍操白雪音。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