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上公太常奏雅乐

司乐陈金石,逶迤引上公。

奏音人语绝,清韵佩声通。

应律烟云改,来仪鸟兽同。

得贤因举颂,修礼便观风。

圣寿三称内,天欢九奏中。

寂寥高曲尽,犹自满宸聪。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翻译

乐队陈列着金石乐器,蜿蜒引领着尊贵的上公。
音乐响起,人声静默,清雅的旋律与身上的佩玉声相应和。
音乐合乎律吕,烟云随之变化,飞鸟走兽也似在一同朝贺。
因为得到贤才故举行赞颂,修行礼仪的同时展现君主的风范。
在圣上的寿宴上三次举杯祝颂,天子的喜悦在九次演奏中洋溢。
高亢的曲调结束,悠长的余音仍充满整个宫廷。

注释

司乐:指负责音乐的官员或乐队。
陈金石:摆放金石乐器,古代用于祭祀或典礼的乐器。
逶迤:形容曲折延伸的样子。
上公:指地位极高的贵族或官员。
奏音:演奏音乐。
人语绝:人们停止说话,表示对音乐的尊重或沉浸。
清韵:清雅的音韵。
佩声:身上佩玉相碰发出的声音。
应律:符合音乐的规律或节奏。
烟云改:形容音乐的美妙仿佛能改变自然景象。
来仪:指祥瑞之物前来朝见,这里比喻万物和谐。
鸟兽同:鸟兽似乎也在响应这和谐的气氛。
得贤:得到贤能的人才。
举颂:举行赞颂仪式。
修礼:修行、实践礼仪。
观风:观察、体现君主的道德风范。
圣寿:对帝王寿辰的尊称。
三称内:在三次祝酒中。
天欢:天子的欢愉。
九奏:古代礼仪中的一套完整音乐表演,共九段。
寂寥:寂静空旷。
高曲:高亢的乐曲。
尽:结束。
宸聪:皇帝的听闻,引申为宫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雅乐演奏现场,展现了古人对于音乐的重视以及通过音乐来颂扬贤君、修养礼仪的文化内涵。首句“司乐陈金石”即设定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景,金石为古代常用之乐器,司乐者掌管音乐之人也。

“逶迤引上公”则是描述乐队成员按照礼节一步步走向演奏位置的情形,“逶迤”一词生动地传达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氛。接着“奏音人语绝,清韵佩声通”,强调了音乐超越言辞之美,能够让人们心灵相通,感受到那份清澈透明的艺术魅力。

“应律烟云改”则是说乐曲节奏的变化能使自然景物都随之改变,这里化用了古代常见的比喻手法,以强调音乐的力量。紧接着,“来仪鸟兽同”进一步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图景,通过乐曲,连鸟兽也都能够理解并随之而动。

“得贤因举颂,修礼便观风”表明了音乐在选拔贤能人才以及修养礼节中的重要作用。人们通过音乐来赞美贤君,同时也是在观察一个朝代的风气是否正派。

“圣寿三称内,天欢九奏中”则是对帝王寿命的祝颂和乐曲演奏次数的具体描写,这里透露出古人对于皇权的尊崇以及音乐作为一种礼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最后,“寂寥高曲尽,犹自满宸聪”则是表达了一场盛大的雅乐演奏结束后,那种宁静与满足感依然留在君王的心中。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雅乐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音乐艺术的尊重,以及它在礼仪和颂扬贤能中的重要地位。

收录诗词(2075)

无名氏(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永州舜庙诗

游湘有馀怨,岂是圣人心。

行路猿啼古,祠宫梦草深。

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

巡狩去不返,烟云愁至今。

九嶷天一半,山尽海沈沈。

形式: 排律 押[侵]韵

玉卮无当

共惜连城宝,翻为无当卮。

讵惭君子贵,深讶拙工隳。

泛蚁功全少,如虹色不移。

可怜珍砾石,何计辨糟醨。

江海诚难满,盘筵莫妄施。

纵乖斟酌意,犹得奉光仪。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玉壶冰

玄律阴风劲,坚冰在玉壶。

暗中花更出,晓后色全无。

涸冱谁能伴,凄清讵可渝。

任圆空似璧,照物不成珠。

素质情方契,孤明道岂殊。

幽人若相比,还得咏生刍。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白受采

皛皛金方色,迁移妙不穷。

轻衣尘迹化,净壁缋文通。

沙变蓝溪渍,冰渝墨沼空。

似甘言受和,由礼学资忠。

皎洁形无定,玄黄用莫同。

素心如可教,愿染古人风。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