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内

麀麌顾其子,燕雀各有随。

与子为夫妇,五年三别离。

儿女岂不怀,母老妹已笄。

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

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

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百亩未为多,数口可无饥。

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

形式: 古风

翻译

母鹿照顾着她的孩子,小鸟和麻雀各自有伴。
我们曾结为夫妻,五年间已有三次分离。
儿女怎能不思念,母亲年迈女儿已及笄。
父子跟随各自的母亲,喜悦中夹杂悲伤。
漫长的关山阻隔,你何时能回归?
三年的等待无法言说,只愿白头偕老为期。
百亩田地不算多,养活几口人免于饥饿。
我忍住泪水不言说,满腹委屈该向谁诉说?

注释

麀麌:母鹿。
顾:照顾。
子:孩子。
子:儿子。
夫妇:夫妻。
怀:思念。
笄:女子十五岁束发。
父:父亲。
关河:山川河流。
何当:何时。
归:归去。
白首:头发白了。
期:期待。
百亩:大片土地。
数口:几口人。
吞声:忍住声音。
尽:完全说出。
谁:向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送内》,通过对雌鹿照顾幼子和燕雀各自飞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寓言般地表达了夫妻间的离别之情。诗人以母鹿对子女的牵挂,比喻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五年中多次分离,令人既感欣慰又心酸。他感叹儿女的成长,母亲年老,妹妹已长大,家庭成员各自追随生活轨迹。诗人描述了漫长的关河阻隔,不知何时能重逢,表达出对团聚的期盼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诗中“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表达了对长久分离的无奈,以及对相伴到老的深深期盼。诗人认为即使拥有百亩田地也不算富有,只要家人温饱无虞,就是最大的幸福。然而,内心的苦楚无人倾诉,只能“吞声不敢尽”,最后以“欲怨当归谁”结句,流露出深深的孤独和期待。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生活的艰辛,具有强烈的家庭亲情主题。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送外舅郭大夫槩西川提点刑狱

丈人东南来,复作西南去。

连年万里别,更觉贫贱苦。

王事有期程,亲年当喜惧。

畏与妻子别,已复迫曛暮。

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

盗贼非人情,蛮夷正狼顾。

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虑。

万里早归来,九折慎驰骛。

嫁女不离家,生男已当户。

曲逆老不侯,知人公岂误。

形式: 古风

送张秀才兼简德麟

长安千门憎热客,我独怜君来解热。

呼儿具饭懒出口,藜羹不糁甘一啜。

北州别驾玉刻麟,索书往见良可人。

驿使别来无一字,知有此情谁与亲。

形式: 古风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四首(其四)

吾友张文潜,君行乃其里。

当年钓游处,壮者或可指。

闻风起遐想,意作千古士。

不知尘土中,奴椎婢不齿。

胸中无一尘,笔下有百纸。

勿问见自知,未语君已憙。

与游今已后,行矣勿停轨。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四首(其三)

吾友孙子实,爱学吾所畏。

持身如处子,得句有馀味。

交欢艰难际,凛然见名谊。

吾病卧里中,车马日一至。

遣医馈粱肉,忧憙见颜际。

慇勤劝加餐,代我破戒罪。

一别已三秋,君室乃其季。

轮囷见眼中,不作千里外。

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