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
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
春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
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题为《元日寄韦氏妹》。诗中通过对韦氏妹行踪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时事的感慨。
“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这两句表明诗人最近得知韦氏妹移居汉水之滨的钟離(今湖北钟祥附近),通过这种方式告知读者主人公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暗示了时间上的远离和空间上的隔阂。
“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这里的“郎伯”指的是韦氏妹的兄弟或亲戚,“殊方”意味着遥远的地方。整句表达了家庭成员因为战乱等原因而分散各地的情形,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局势的担忧。
“春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春城”指的是春天的城市,“回北斗”则是说春夜星空中北斗七星的位置似乎在变化。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使者的怀念,以及内心的忧伤。“啼痕”是指泪痕,这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思念亲友和担忧国事而流下的泪水。
整首诗通过韦氏妹的行踪变化,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不安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
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
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
稻穫空云水,川平对石门。
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
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
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