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翻译

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
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
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
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注释

稍:犹“渐”。
决决,水流貌。
冰谷:尚有薄冰的溪谷。
青青:指新生的野草。
烧痕:旧草为野火所烧,唯余痕迹。
烧,指野火。
数亩荒园:指女王城东禅庄院。
温:稍微加热。
断魂:形容情深或哀伤。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隐逸生活的意境。开篇“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表达了诗人在春天的一段时间里都未曾踏出家门,对外界的变化浑然不知,只是隐约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以及江边柳树的轻柔摇曳。这两句既写出了春日闲适的生活状态,也透露出一种对世事的淡漠与隔绝。

接下来的“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则是通过耳濡目染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山涧中水声潺潺,与春日暖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尽放”意味着无拘无束,无所不至,而“青青没烧痕”,则是说春天万物复苏,没有任何枯萎和破坏的迹象。这里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界纯净无瑕状态的赞美。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两句,则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在一片荒废但仍可栖息的园地里,诗人静享简朴之乐。半瓶浊酒,不仅是对来客的一种款待,也象征着一种不事繁华、宁静致远的情怀。

最后,“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两句,则带有一丝感伤与回忆。诗人在同一天想起了去年的经历,那时候的自己行走在关山之巅,细雨绵绵,梅花盛开,这一切都让人心神摇曳,如同灵魂被撕裂一般。这两句通过对比,凸显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对时光流转的深刻体会。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情景描写为主线,穿插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微妙波动。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更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独处时光的心境。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

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

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

野店初尝竹叶酒,江云欲落豆秸灰。

行当更向钗头见,病起乌云正作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东坡八首,并叙(其一)

废垒无人顾,颓垣满蓬蒿。

谁能捐筋力,岁晚不偿劳。

独有孤旅人,天穷无所逃。

端来拾瓦砾,岁旱土不膏。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东坡八首,并叙(其二)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

下隰种粳稌,东原莳枣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

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仍须卜佳处,规以安我室。

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

形式: 古风

东坡八首,并叙(其三)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

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