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别大参(其二)

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的作品,名为《挽别大参(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挽歌,即用于哀悼亡者的诗歌。在古代文化中,挽歌不仅表达对逝者生前的缅怀之情,更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精神或理想的追念和传承。

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与亡者早年的交往,他们共同经历过许多考验和艰难。"阿戎"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名词,这里代表了远方的战场或边疆之地,表明他们曾一起征战沙场。而"征西履屐随"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亡者的深厚情谊,他们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这里的“百六椽间”指的是宽敞的厅堂,"无足纪"意味着在这样的场合中,诗人与亡者之间的情谊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二三子侧"则是古代对亲密朋友的一种称呼,这里强调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每当相聚总是充满了思念。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即便是重返到荆州(荆渚)一带,也无法再次体验到与亡者共同生活的美好时光。"宁复苕溪一见之"则是在说,哪怕是回到他们曾经相聚过的地方,也只能是一种回忆和追忆。

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亡者的哀悼。"哀此哲人"指的是对智者或贤者的哀悼,而"今已矣"则是承认这个贤者已经不在人世。"诗兮岂但哭吾私"则是在说,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悲伤和私情,它更是一种对亡者精神的缅怀和传承。

总体来看,这首挽歌通过对往昔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之情以及对他们共同经历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亡者精神遗产的尊崇和传承。

收录诗词(788)

李曾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字:长孺
  • 号:可斋
  • 籍贯:要亦戛戛异
  • 生卒年:1198年-1268年

相关古诗词

挽别大参(其一)

几历藩垣一节勤,归来两地会风云。

调知白雪阳春别,香到黄花晚节闻。

夷狄犹知问中立,朝廷惜竟老希文。

台躔夜折空追叹,留得甘棠满楚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挽吴文昌母夫人(其二)

庆事一门盛,修龄七帙强。

纶封四大国,綵侍两文昌。

梦幻存真觉,勋庸看显扬。

家山空睇望,惜此令仪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挽吴文昌母夫人(其一)

懿范儒家出,灵台佛地平。

活人裨惠爱,教子以忠清。

康肃母无愧,中郎女有声。

老天昭德报,兰桂满庭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挽吴总干(其二)

夙托弥甥列,常怀范叔寒。

门阑多厚盼,樽俎有馀驩。

衣笥袍犹恋,书邮墨未乾。

官身羁执绋,清泪为公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