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元晦后洞山口晚赋

石裂长藤瘦,山围野路深。

寒溪千古思,乔木四时阴。

更得寻幽侣,何妨拥鼻吟。

笑看云出岫,谁是此无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石头裂开,枯藤瘦弱,山路蜿蜒深入山间。
寒冷的溪流承载着千年的思绪,四季常青的大树投下阴凉。
我还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探寻者,不妨边闻花香边低声吟咏。
笑着欣赏白云悠悠出山巅,谁能说这颗心无挂无碍。

注释

石裂:形容石头裂开。
长藤:长长的藤蔓。
瘦:形容藤蔓枯瘦。
山围:山路被山环绕。
野路:野外的小路。
深:深远。
寒溪:冰冷的溪流。
千古思:千年的思绪或历史沉淀。
乔木:高大的树木。
四时阴:四季都有阴凉。
寻幽侣: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
何妨:不妨,何惧。
拥鼻吟:抱着鼻子(表示陶醉)低声吟唱。
云出岫:云朵从山峰上升起。
谁是:是谁。
无心:无拘无束,超脱世俗的心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幽谷的自然风光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世隔绝、心境超然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石裂长藤瘦,山围野路深。”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幅幽深静谧的山谷景象。石头上的老藤缠绕而过于繁盛,几乎要将石头拦腰切断,这种生长状态显现出时间的沉重和自然力的强大。山围野路则形容了道路的曲折与深邃,给人一种难以到达的感觉。

“寒溪千古思,乔木四时阴。”这里的“寒溪”不仅指溪水清冷,更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静默。诗人通过“千古思”的表述,传递出一种对过去长久的思考与回味。而“乔木四时阴”则是对树木常年郁郁葱葱的形容,这些树木似乎在任何季节都能保持着自己的绿意,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更得寻幽侣,何妨拥鼻吟。”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与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即便是在深山中也愿意去寻找那些能够理解自己心灵的人。而“何妨拥鼻吟”则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状态,似乎在这种环境中,诗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平静。

“笑看云出岫,谁是此无心。”最后两句,诗人面对着山岭间飘逸的云彩,心中充满了喜悦。这里的“无心”并非真的没有心思,而是一种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的心境状态。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便是身处喧嚣尘世,他也能保持一份超脱和淡定。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这种环境中所获得的心灵平静与超然物外的情怀。

收录诗词(551)

张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避讳改字钦夫,又字乐斋,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右相张浚之子。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从祀孔庙,后与李宽、韩愈、李士真、周敦颐、朱熹、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 号:南轩
  • 籍贯: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
  • 生卒年: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

相关古诗词

和元晦择之有诗见怀

作别又如许,何当置我旁。

卷舒书在手,展转月侵床。

合志师千载,相思谩一方。

临风三叹息,此意渺难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和元晦赠上封长老

上方元自好,一榻有馀清。

祇趁晨钟起,宁闻山鸟声。

高僧足幽事,野客富诗情。

试问峰头景,今朝作么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和友人梦游西山

故人畴昔隐西峰,野寺幽房一径通。

无复老僧谈旧事,空馀修竹满清风。

梦中寻胜忘南北,句里论心岂异同。

我欲壁间题唱和,他年留得诧南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正父游榕溪韵

隔岸高低露碧山,眼明便作故园看。

直从榕影度轻舫,更傍溪光抚曲栏。

鸿雁来希空怅望,梅花开早未初寒。

喜君万里同情话,明月清风足佐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