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其三)

清净明珠戒,庄严佛道场。

身作如来相,心为般若王。

愿早登莲座,口放大圆光。

广照无边界,为佛作桥梁。

开大毗尼藏,名传戒定香。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颂(其三)》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教修行和佛法传播的崇敬与向往。

首句“清净明珠戒”,以明珠比喻戒律的珍贵与纯净,强调了佛教戒律在修行中的核心地位,如同明珠般珍贵且能照亮心灵之路。接着,“庄严佛道场”描绘了佛寺或修行场所的庄严景象,暗示了修行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行能够更加专注和深入。

“身作如来相,心为般若王”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的目标与追求。身作如来相意味着通过修行,外在行为应体现出佛的慈悲与智慧;心为般若王则强调内在的智慧(般若)是修行的核心,如同国王统治国家一样,智慧应当引领一切行动与思考。

“愿早登莲座,口放大圆光”表达了诗人对早日成就佛果、获得智慧光明的渴望。登莲座象征着进入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而口中放出的大圆光,则代表了智慧与慈悲的光芒普照四方,惠及众生。

“广照无边界,为佛作桥梁”则展现了诗人希望自己的修行成果能够惠及更多人,成为连接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让佛法的光芒照亮更广阔的世界。

最后,“开大毗尼藏,名传戒定香”强调了佛法的传承与弘扬。开大毗尼藏意味着开启佛法的宝藏,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和实践佛法;名传戒定香则是说佛法的名声和影响力如同香气一般,能够深入人心,让人闻之即生起修行的意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修行理念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与对众生福祉的深切关怀,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中追求内心清净、智慧增长、慈悲普度的修行目标。

收录诗词(116)

傅翕(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其四)

观达无生智,空中谁往来?

永超三界狱,不染四魔胎。

游戏莲华上,安居法性台。

天上悉瞻仰,冥空赞善哉!

有缘逢广化,般若妙门开。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颂(其五)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行住镇相随,坐卧同居止。

分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知佛何在,只这语声是。

形式: 偈颂 押[纸]韵

颂(其六)

寂是法王根,动是法王苗。

涅盘既不远,常住亦非遥。

回心名净土,烦恼应时消。

欲过三涂海,勤修六度桥。

定当成正觉,喻若待来潮。

形式: 偈颂 押[萧]韵

颂(其七)

伏藏不离体,珠在内身中。

但向心边会,莫远外于空。

形式: 偈颂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