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立春日读白乐天浩歌行不觉身年四十七之句时方悼亡有感而作

不觉身年四十七,此身虽在鬓如霜。

平生意气空摧索,老去功名付渺茫。

愁里不知佳节至,尊前那复少年狂。

梅花纸帐焚香坐,感旧伤怀泪两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不知不觉已到了四十七岁,虽然我还活着,但两鬓却已斑白如霜。
一生的志向和激情已被岁月消磨,老年时追求的功名只剩下模糊的希望。
在愁苦中浑然不觉节日的到来,杯中的酒也无法唤回青春的狂放。
独自坐在散发着梅花香气的纸帐中,回忆过往,心中满是伤感,泪水涟涟。

注释

身年:年龄。
鬓如霜:两鬓斑白。
摧索:消磨。
渺茫:模糊、无望。
佳节:节日。
尊前:酒杯前。
少年狂:青春的狂放。
梅花纸帐:梅花香的纸糊帐子。
感旧:追忆往事。
伤怀:伤心。

鉴赏

这首宋诗以白居易的诗句"不觉身年四十七"为引,表达了诗人蔡戡在丁未立春之际,悼念亡者,感慨岁月流逝和个人境遇的情感。首句直接点出自己已届四十七岁,感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鬓如霜"形象地描绘了白发苍苍的衰老景象。

"平生意气空摧索",诗人抒发了壮志未酬的失落感,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似乎被岁月无情地消磨殆尽。"老去功名付渺茫"进一步强调了年华老去与理想追求之间的落差,未来的功名似乎遥不可及,充满了迷茫和无奈。

"愁里不知佳节至",在哀愁中度过,连节日的到来都未能察觉,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生活的淡漠。"尊前那复少年狂"则回忆起往昔的青春狂放,对比现实的沉闷,更显落寞。

最后两句"梅花纸帐焚香坐,感旧伤怀泪两行"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梅花香气缭绕的纸帐中,睹物思人,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涟涟,情感真挚感人,将对亡者的怀念和自身的哀愁推向高潮。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我反思和对过去的追忆,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变迁和亲人离世的深深哀痛,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收录诗词(255)

蔡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官吏。蔡襄五世孙,蔡伸嫡孙。始居武进,初以荫补溧阳尉,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累官宝谟阁直学士。七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八年,知江阴军。历广东、京西转运刮宫,广东、湖南提刑。淳熙十年(1183)由湖广总领徙建康府总领,寻徙淮西总领。光宗绍熙元年(1190)为浙东提刑,召除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五年,兼知临安府,再任湖广总领。宁宗庆元二年(1196)知隆兴府。嘉泰元年(1201)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勤政爱民,赢得清声。生性洒脱,不肯与权奸为伍。韩侂胄掌权后,便告老还乡。才华出众,著作甚丰

  • 字:定夫
  • 籍贯:福建仙游
  • 生卒年:1141—1182

相关古诗词

丁收仲寺丞挽诗(其二)

耆旧凋零尽,吾犹及此公。

典刑前辈近,气概古人同。

抵掌谈如在,掀髯笑已空。

堂堂宁复见,萧瑟九原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丁收仲寺丞挽诗(其三)

华屋平生处,伤心事已非。

綵衣方共乐,宝剑忽双飞。

漫说乘鸾去,终期化鹤归。

长年知有泪,感慨一沾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丁收仲寺丞挽诗(其一)

元祐名卿后,甘盘旧学臣。

肯堂真有子,论世岂无人。

仕至二千石,年垂八十春。

哀荣子毋憾,全福更谁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十月十六日发南昌下半月过建康便风顺流日行二百里舟人云未有如此速者

钟陵一水下金陵,轻舸何劳半月程。

千里快风冲雪浪,一天寒日弄霜晴。

天公有意如相念,川后安流自不惊。

料得还家时节近,买羊沽酒互逢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