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厓(其三)

浮沈今古一兴亡,南北英雄落大荒。

万死孤臣堪百折,千秋凉雨泣三湘。

黄冠梦失南归路,白草魂飞北地霜。

何处悲风增感激,累累青冢拂垂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吊厓(其三)》是明代诗人李之标所作,通过对历史兴衰与英雄事迹的感慨,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首联“浮沈今古一兴亡,南北英雄落大荒。”开篇即以“浮沈”二字描绘了历史的起伏不定,无论是朝代更迭还是个人命运的起落,都如同波涛般在时间的长河中浮沉。接着,“一兴亡”强调了历史的变迁,而“南北英雄落大荒”则将目光转向了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南或北,最终都归于历史的荒野之中,表达了对英雄命运的深切同情。

颔联“万死孤臣堪百折,千秋凉雨泣三湘。”进一步深化了对英雄的赞美。这里“万死孤臣”指的是那些忠诚的臣子,在无数艰难险阻中坚持不屈,即使面对死亡也百折不挠。“百折”既指身体上的磨难,也象征精神上的考验。而“千秋凉雨泣三湘”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渲染了一种凄凉哀婉的氛围,仿佛千年的寒雨在哭泣,寄托了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颈联“黄冠梦失南归路,白草魂飞北地霜。”转而从英雄的内心世界出发,通过“黄冠”这一形象,暗示英雄可能曾有过归隐或南下的梦想,但最终却失去了实现这些梦想的机会。“白草”与“北地霜”则营造出一种肃杀、凄冷的环境,象征着英雄魂魄的飘零与孤独。

尾联“何处悲风增感激,累累青冢拂垂杨。”收束全诗,以“悲风”引出对英雄的感激之情,虽然英雄已逝,但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依然令人动容。最后,“累累青冢拂垂杨”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青冢之上垂柳轻拂,既是对英雄墓地的景致描写,也是对英雄虽逝犹存的精神传承的象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英雄的缅怀,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英雄精神的崇高敬意,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64)

李之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刘宾墀老师

几年讲席坐氤氲,别后凫飞望楚云。

尺素长衔双鲤至,报琼空隔一鸿闻。

洞庭秋月湖光皛,湘浦春丝帝泽薰。

遥忆风流何所似,徵书早晚入鹓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游长寿庵集爱莲亭和何文起韵(其一)

爱莲亭傍古招提,莲子花开叶叶齐。

过雨香飘无远近,侵人凉气自东西。

僧去日午能供饭,客到松阴几杖藜。

兴剧莫嫌归路晚,微微山月印前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游长寿庵集爱莲亭和何文起韵(其二)

总为乘凉夏日游,无风此地亦云流。

山藏宝界森森閟,客到禅堂事事幽。

尝对上方浮泗磬,更饶静藏素瓷瓯。

拚留斟酌僧家味,未羡青龙竹叶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北归经姑孰访林存莪署中赋赠

曾从文社惬兰心,此日过逢意转深。

君自出家看雉舞,我徒为客惊蝉吟。

黄山爽气堪支笏,碧水寒声不碍琴。

珍重年来致主愿,肯令吾道负朝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