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居寄钱起

怅望青山下,回头泪满巾。

故乡多古树,落日少行人。

发鬓将回色,簪缨未到身。

谁知武陵路,亦有汉家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满怀惆怅望着山下,回头时泪水已湿透衣巾。
故乡到处都是古老的树木,夕阳下却少见行人的踪影。
头发开始显现出岁月的痕迹,但官帽和玉簪还未戴在身上。
谁能想到,在这武陵小路上,也有汉朝的臣子隐居。

注释

怅望:惆怅地凝视。
青山:青翠的山峦。
泪满巾:泪水打湿了手帕。
故乡:家乡。
古树:年代久远的大树。
落日:傍晚的太阳。
少行人:行人稀少。
发鬓:两鬓。
回色:显现老态。
簪缨:古代官员的冠饰。
武陵路:武陵的小路,这里暗指桃花源(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汉家臣:汉朝的臣子。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归隐之士对自然景物的感慨与乡愁。开篇两句“怅望青山下,回头泪满巾。”表现了诗人对于故土的深情和不舍,泪水涟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哀伤之情。接下来的“故乡多古树,落日少行人。”则是对故乡景象的描绘,古树参天,落日余晖,给人以静谧与孤寂之感。

在“发鬓将回色,簪缨未到身。”中,可见诗人对个人容颜变化的细腻观察,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最后两句“谁知武陵路,亦有汉家臣。”则是对历史的眷恋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这里的“武陵路”和“汉家臣”,不仅是地理与历史的指涉,更是诗人情感寄托之所在。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故土亲情的留恋,以及个人隐逸生活状态的描绘。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边头作

邠郊泉脉动,落日上城楼。

羊马水草足,羌胡帐幕稠。

射雕过海岸,传箭怯边州。

何事归朝将,今年又拜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同苗发慈恩寺避暑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閒人迹外,山晚鸟行西。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同苗员外宿荐福寺僧舍

潘安秋兴动,凉夜宿僧房。

倚杖云离月,垂帘竹有霜。

回风生远径,落叶飒长廊。

一与交亲会,空贻别后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同皇甫侍御题惟一上人房

焚香居一室,尽日见空林。

得道轻年暮,安禅爱夜深。

东西皆是梦,存没岂关心。

唯羡诸童子,持经在竹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