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九龄的作品,名为《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在描述自己游览薛收台时的心境和感受。
“尝闻薛公泪,非直雍门琴。”开篇两句即设定了整首诗的情绪基调。“尝闻”表明诗人对历史的了解和记忆,“薛公泪”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个人物薛收,他在这个地方留下的泪水,象征着悲伤和不舍。紧接着“非直雍门琴”则是通过音乐联想到的情感,雍门琴通常与古代的乐府诗相关,常用来表达深沉的哀愁和情感。
“窜逐留遗迹,悲凉见此心。”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薛收台的荒废景象,“窜逐”形容游走于古迹之中,寻找历史的痕迹。“留遗迹”则是指这些地方留下的旧时记忆。“悲凉见此心”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这些历史遗迹时所感受到的情感,是一种深切的悲凉和哀愁。
“府中因暇豫,江上幸招寻。”这里诗人提到自己是在闲暇之际来到了这个地方,并且在江边找到了薛收台,这种意外的发现带给了他某种惊喜。
“人事已成古,风流独至今。”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情感。“人事”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已成古”说明这些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然而“风流独至今”则意味着尽管时代变迁,但某些精神或情感却能穿越时光,保留到现在。
“闲情多感叹,清景暂登临。”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古迹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景象。
“无复甘棠在,空馀蔓草深。”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来强化了历史沧桑和物是人非的情感。“甘棠”指的是古代的名木,而现在已经不再有,“空馀蔓草深”则形容现实中的荒凉与冷清。
“晴光送远目,胜气入幽襟。”这里诗人用“晴光送远目”来描绘眼前的景色,同时“胜气入幽襟”则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水去朝沧海,春来换碧林。”这两句诗形容自然界的变化,水流向远方的大海,春天到来后山林变得更加绿意盎然。
“赋怀湘浦吊,碑想汉川沈。”这里诗人提到了自己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怀念,他在心中构建了一个个虚拟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曾是陪游日,徒为梁父吟。”最后两句诗则回忆起过去与朋友一同游历的美好时光,并且提到了梁父,这里可能隐含着对古代文学家梁鴻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投入。
总体而言,张九龄在这首诗中通过薛收台这个历史遗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中的意境交织,情感丰富,是一篇深具古典诗词特色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