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晏起

村舍少闻事,日高犹闭关。

起来花满地,戴胜鸣桑间。

居安即永业,何者为故山。

朱门与蓬户,六十头尽斑。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村落里很少听到世俗纷扰,太阳高高升起时门窗依旧紧闭。
起身看时,地上已铺满落花,戴胜鸟在桑树间啼鸣。
居住安心此处便是永恒的家业,何必追问何处是原来的故乡。
无论是豪门还是简陋的草屋,到了六十岁头上都已生出白发。

注释

村舍:乡村的房屋。
少闻事:很少听到外界的事情。
日高:太阳升得很高。
闭关:门户仍然关闭,指生活宁静。
起来:起床后。
花满地:地上到处都是落花。
戴胜:一种鸟,头部有显著的羽冠。
桑间:桑树之间。
居安:居住感到安心的地方。
永业:永久的产业,比喻理想的居住地。
何者:哪里。
故山:故乡,喻指原先的居住地。
朱门:红色大门,代指富贵人家。
蓬户:用蓬草编成的门,指贫寒之家。
六十头:六十岁的人。
尽斑:头发全白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宁静生活,诗人于濆以淡定之笔勾勒出一幅村居图景。开篇“村舍少闻事,日高犹闭关”表明的是一个远离尘嚣、消息闭塞的乡间世界,时间似乎在这里流逝得更为缓慢。

接着,“起来花满地,戴胜鸣桑间”展示了诗人起床时所见到的景象——春日里花瓣飘落,如同地毯一般,而“戴胜鸣桑间”的意象,则让人联想到了成群的鸟儿在桑树间欢唱,它们或许正如诗中所描述的那般自在地栖息。

“居安即永业,何者为故山”则表达了诗人对现状的满足与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里,“居安”指的是安稳、平和的生活,“永业”意味着长久而持久的事业或生活。而“何者为故山”则是在询问,对于已经习惯并享受这种宁静乡村生活的人来说,何须再去怀念过去的山野呢?

最后两句,“朱门与蓬户,六十头尽斑”,通过对比鲜明的两个场景——富人的“朱门”和贫者的“蓬户”来描绘社会上的不平等。但即便是这样,对于那些已经步入老年的村民来说,他们都已然地带着白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似乎都不再重要了。

诗中通过对比与反衬手法,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享受自然之美的哲学态度。同时,也隐含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

收录诗词(42)

于濆(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字:子漪
  • 生卒年:约876年前后

相关古诗词

沙场夜

城上更声发,城下杵声歇。

征人烧断蓬,对泣沙中月。

耕牛朝挽甲,战马夜衔铁。

士卒浣戎衣,交河水为血。

轻裘两都客,洞房愁宿别。

何况远辞家,生死犹未决。

形式: 古风

里中女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陇头吟

借问陇头水,终年恨何事。

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自古蕴长策,况我非才智。

无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季夏逢朝客

浐水桃李熟,杜曲芙蓉老。

九天休沐归,腰玉垂杨道。

避路回绮罗,迎风嘶騕袅。

岂知山谷中,日日吹瑶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