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吟

借问陇头水,终年恨何事。

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自古蕴长策,况我非才智。

无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翻译

请问陇山头的流水,为何终年似乎都满怀愁绪?
我深切怀疑那潺潺的流水声中,藏着离家战士的泪水。
自古以来多少深远的计谋策略,更何况我并非才华横溢、智慧过人。
无法想出办法来抚慰这不息的流水,一夜之间只能空自无眠。

注释

借问:请问,借机询问。
陇头水:指陇山一带的水流,常用来象征边地的景物及思乡之情。
终年:整年,全年。
恨何事:为何事而愁恨。
深疑:深深怀疑,非常疑惑。
呜咽声:像哭泣一样的声音,这里形容水流的声音。
中有:其中含有,暗含。
征人泪:远征战士的眼泪,象征思乡与战争的哀伤。
自古:从古至今,历来。
蕴长策:蕴含着深远的计谋或策略。
况我:何况我。
非才智:没有出众的才能和智慧。
无计: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谢:此处意为安抚、感谢,有无奈应对之意。
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形容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一宵:一夜。
空不寐:白白地无法入睡,形容失眠。

鉴赏

这首诗是《陇头吟》,由唐代诗人罗隐所作。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个人无为才能之痛。

“借问陇头水,终年恨何事。” 这两句开篇便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虑,通过询问边塞之水流向何方,隐喻着诗人对于战争连绵、国力耗散的深沉哀痛。

“深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这两句则进一步描写了边塞战事带来的悲凉气氛和士兵离别家园的哀伤。"呜咽声"暗示着战争的声音与远行征人的哭泣交织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对战乱中的百姓和征人的深切同情。

“自古蕴长策,况我非才智。”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能力不足以解国之忧的无奈与自嘲。"自古蕴长策"指的是历史上那些治世安邦的良策,而"况我非才智"则是诗人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觉得自己无法为国家出谋划策。

“无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内心的焦虑和失眠之苦。"无计谢潺湘"意味着没有办法来缓解这份忧虑,而"一宵空不寐"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因忧思过深而彻夜难以安眠的情景。

总体来说,罗隐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边塞战事的悲哀,以及个人能力不足以改变现状的无奈。

收录诗词(507)

罗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 字:昭谏
  • 籍贯: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
  • 生卒年:833-909

相关古诗词

季夏逢朝客

浐水桃李熟,杜曲芙蓉老。

九天休沐归,腰玉垂杨道。

避路回绮罗,迎风嘶騕袅。

岂知山谷中,日日吹瑶草。

形式: 古风

织素谣

贫女苦筋力,缲丝夜夜织。

万梭为一素,世重韩娥色。

五侯初买笑,建章方落籍。

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

劝尔画长眉,学歌饱亲戚。

形式: 古风

经馆娃宫

馆娃宫畔顾,国变生娇妒。

句践胆未尝,夫差心已误。

吴亡甘已矣,越胜今何处?

当时二国君,一种江边墓。

形式: 古风

苦辛吟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