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昭叙供备宴别湖亭

池亭雨过一番凉,云髻罗裙客两旁。

不觉行人离恨远,贪看积水照筵光。

满堂樽俎欢方剧,极目江湖意自长。

归去伊川潇洒地,不须遗念属清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雨后池亭格外清凉,云般的发髻和罗裙女子分立两旁。
行人心中离别愁绪并未察觉,只顾欣赏积水映照出的宴席光芒。
满堂宾客举杯畅饮,热闹非凡,遥望江湖,思绪悠长。
离开这里,返回伊川那自在之地,无需挂念远方的清湘景色。

注释

池亭:池塘边的亭子。
雨过:雨后。
一番:一次。
凉:清凉。
云髻:如云的发髻。
罗裙:轻薄的裙子。
客:客人。
离恨:离别的愁绪。
积水:雨水积聚的水面。
照筵光:反射出的宴席光芒。
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泛指宴席。
欢方剧:欢乐正浓。
极目:放眼望去。
江湖:泛指广阔的天地或远方。
伊川:地名,可能指诗人故乡或向往的地方。
潇洒地:自由自在的地方。
遗念:留恋或思念。
清湘:可能指另一个地方,与伊川相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湖亭的清新景象和宴会的热闹氛围,以及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首句"池亭雨过一番凉",写出了雨后亭子周围的凉爽,暗示了环境的宁静与舒适。"云髻罗裙客两旁"描绘了宾客们的衣着打扮,增添了宴会上的繁华色彩。

"不觉行人离恨远"表达了诗人并未因离别而过于伤感,反而被眼前美景和热闹的气氛所吸引。"积水照筵光"进一步渲染了宴席的明亮,似乎连积水都反射出欢乐的光芒。

"满堂樽俎欢方剧"直接描述了宴席上的热烈气氛,众人畅饮交谈,其乐融融。然而,"极目江湖意自长"又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深思,尽管眼前欢聚,心中却难免对未知的江湖生涯有所遐想。

最后两句"归去伊川潇洒地,不须遗念属清湘",诗人表示自己将回归伊川那自在之地,无需为此次分别而过多挂念,暗示了他对友情的豁达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情,既有离别的淡淡愁绪,又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苏辙独特的诗风和个人情感。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其一)

风波定后得西归,乌鹊喧呼里巷知。

未熟黄粱惊破梦,相看白发信乘危。

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

父老为公留腊酒,不须犹唱式微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其二)

怀印徒行尚故衣,邸中掾史见犹疑。

千人上冢乡关动,五马行春雨泽随。

醉里坠车初未觉,道中破甑复谁悲。

西行漫遣亲朋喜,早赋陶翁归去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其一)

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

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

无事佛僧何处著,人群鸟兽不妨同。

眼前簿领何时脱,一笑相看丈室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次韵李朝散游洞山二首(其二)

僧老经时不出山,法堂延客未曾关。

心开宝月婵娟处,身寄浮云出没间。

休夏巾瓶谁与共,迎秋水石不胜闲。

近来寄我《金刚》颂,欲指胸中无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