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晓发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

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

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

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拂晓时分,晴空万里,长风中唱着离别之歌,踏上遥远的旅程。
云彩轻盈如归海般迅速,月光满溢却在下山时显得缓慢。
登高远望,旅途中的景色虽美,却勾起无尽的思乡之情。
家乡的树林遥不可见,更何况此时正是落花纷飞的时节。

注释

晓霁:拂晓后的晴朗。
劳歌:离别或劳作时唱的歌曲。
远期:远方的目的地或期限。
云轻:云彩轻盈。
归海:比喻快速离去。
月满:月亮圆满。
下山迟:月落时间显得慢。
旅望:旅途中的眺望。
乡心:思乡之情。
遇物悲:看到事物触发悲伤情绪。
故林:故乡的树林。
落花时:春天花开后花朵凋落的时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旅人清晨启程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各种感受。"晓霁长风里"一句,霁指早晨露水消散,长风则营造了一种广阔无垠的氛围,旅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他的远行,表达了出发时的气氛和心境。"劳歌赴远期",劳歌意味着旅途中的辛勤与艰难,而赴远期则指向着遥远的目标前进,这里既有对旅途的无奈,也流露出对目的地的渴望。

"云轻归海疾"一句,以动态的描写手法展示了云彩飘逸、变化莫测的自然景象,云归海则喻示着一种归宿和回归。与之相对的是"月满下山迟",这里的月亮不仅是时间的指示,也是一种宁静安详的情感寄托,这种迟缓给旅途中的急促带来了一丝平衡。

接下来,"旅望因高尽"一句,通过高远的眺望表达了旅人对于遥不可及之物的无限向往。这种向往又在"乡心遇物悲"中转化为一种对故乡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物是触发情感的媒介,而这种情感在旅行过程中愈加浓厚。

最后,"故林遥不见"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尽追忆,而"况在落花时"则使整首诗增添了一层秋思,这里的落花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时间流逝和情感凋零的隐喻。在这样的背景下,旅人的乡愁与悲思达到了顶峰。

总体而言,这是一首抒发游子怀乡之情的诗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人传递了一个在旅途中不断寻找归宿与自我认同的主题。

收录诗词(16)

崔曙(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署,唐朝状元、诗人。自幼失去双亲,可谓备尝人世艰难困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作《奉试明堂火珠》诗。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县县尉。可惜,第二年,就病故了。死后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为“曙后一星孤”是谶语

  • 籍贯: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
  • 生卒年:?—739年

相关古诗词

缑山庙

遗庙宿阴阴,孤峰映绿林。

步随仙路远,意入道门深。

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

祗闻风竹里,犹有凤笙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

东林气微白,寒鸟急高翔。

吾亦自兹去,北山归草堂。

仲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

萧萧过颍上,昽昽辨少阳。

川冰生积雪,野火出枯桑。

独往路难尽,穷阴人易伤。

伤此无衣客,如何蒙雪霜。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圆丘摄事合于中书后阁宿斋移止于集贤院叙怀见寄之作

典籍开书府,恩荣避鼎司。

郊丘资有事,斋戒守无为。

宿雾蒙琼树,馀香覆玉墀。

进经逢乙夜,展礼值明时。

勋共山河列,名同竹帛垂。

年年佐尧舜,相与致雍熙。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

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形式: 排律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