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修广师法喜堂

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

师心以此不挂物,一堂收身自有馀。

堂阴置石双嵽嵲,石脚立竹青扶疏。

一来已觉肝胆豁,况乃宴坐穷朝晡。

忆初救时勇自许,壮大看俗尤崎岖。

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

始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

会将筑室返耕钓,相与此处吟山湖。

形式: 古风

翻译

佛门法则与世间不同,洗涤心灵追求空无。
修行者以此心不被外物牵绊,身心归于静室自感宽裕。
静室阴凉处放置巨石,石下竹林青翠繁茂。
初次来访已觉心胸开阔,更别说在此静坐终日。
当初立志救世,壮志凌云看世俗曲折。
富贵车马载着英雄豪杰,却常因志向难达而忧虑。
这才明白进退皆有其道,匆忙间难以分辨贤愚。
我将回归田园,筑屋垂钓,在此山水之间吟咏诗篇。

注释

浮屠:佛教中的佛塔或僧人。
殊:不同。
洗涤:清洗、净化。
空虚:指心灵的空明。
师心:以己之心。
挂物:被外物牵累。
收身:收束身心。
堂阴:静室阴凉处。
置石:放置巨石。
双嵽嵲:形容山势险峻。
石脚:石下的位置。
立竹:生长的竹子。
肝胆豁:心情开朗。
宴坐:静坐。
穷朝晡:终日。
救时:拯救时弊。
壮大:壮志。
崎岖:艰难曲折。
丰车肥马:富贵的车马。
载豪杰:承载英雄。
忧虞:忧虑。
进退:进和退。
理:道理。
贤愚:贤能和愚笨。
筑室:建造房屋。
返耕钓:回归农耕和钓鱼的生活。
吟山湖:在山水间吟诗。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杭州修广师法喜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佛学思想和个人情感体验的诗篇。

"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 这两句开篇即点明了佛教中浮屠(即佛塔)的特殊意义,以及通过佛法来洗净尘世烦恼、追求心灵的空寂和清净。

"师心以此不挂物,一堂收身自有馀。"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修持的心境,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充实,不再被世间事物所牵绊。

接下来的几句 "堂阴置石双嵽嵲,石脚立竹青扶疏。" 描述了一幅幽雅的自然景象,其中“石脚立竹”描绘出一种坚韧与清新的意境,通过这种静谧的环境来营造心灵的宁静。

"一来已觉肝胆豁,况乃宴坐穷朝晡。" 这两句则是诗人在这自然之中体验到的内心变化和平和,感受到了心灵的解脱与宽慰。

至于 "忆初救时勇自许,壮大看俗尤崎岖。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 这几句,诗人回望过去的壮举和志向,与现在的情形相比较,有了更多的感慨与反思。

最后 "始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会将筑室返耕钓,相与此处吟山湖。" 这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存智慧的一种领悟,即理解到一切行动都有其道理,不应简单地划分是非,也不必过于在乎世俗的评价。同时,他期待着能够隐退山林,重新开始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

总体来看,这首诗融合了佛学思想、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是王安石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表达。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形式: 古风

河间

北行出河间,千岁想贤王。

胡麻生蓬中,诘曲终自伤。

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见戕。

乃知阴自脩,彼不为倾商。

区区三世家,庙册富文章。

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泊舟姑苏

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法云

法云但见脊,细路埋桑麻。

扶舆度焰水,窈窕一川花。

一川花好泉亦好,初晴涨绿深于草。

汲泉养之花不老,花底幽人自衰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