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洛阳城

胡兵一动朔方尘,不使銮舆此重巡。

清洛但流呜咽水,上阳深锁寂寥春。

云收少室初晴雨,柳拂中桥晚渡津。

欲问升平无故老,凤楼回首落花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一旦胡兵起战事,北方立即扬起战尘,皇帝的车驾不再轻易巡游。
清澈的洛河只听见悲伤的流水声,上阳宫深锁其中,春天也显得孤寂冷清。
雨后少室山云雾散去,阳光初照,傍晚时分,柳树轻拂过桥,渡口人稀。
想要询问太平盛世的情况,却无故老之人可寻,只能在凤楼上频频回望,花落纷纷。

注释

胡兵:指敌军。
銮舆:皇帝的车驾。
重巡:频繁的巡游。
清洛:清澈的洛河。
上阳:上阳宫,古代宫殿名。
寂寥:寂静冷清。
少室:山名,位于河南。
晴雨:雨后的晴天。
晚渡津:傍晚的渡口。
升平:太平盛世。
故老:年长而有经验的人。
凤楼:皇宫中的楼阁。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与和平交替的诗歌,通过对比战乱与安宁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久远和平生活的怀念。

胡兵一动朔方尘,这句话直接点出了边疆的战事,一旦胡人的军队有所行动,就会扬起漫天的尘土,象征着战争的到来。"不使銮舆此重巡"则表明了战争的频繁,使得皇帝的车驾不得不再次巡视边疆,这是对国力消耗和民生疾苦的一种隐喻。

接下来的"清洛但流呜咽水,上阳深锁寂寥春",则描绘了一个安宁而又略显凄凉的景象。洛河的水清澈见底,只有轻微的呜咽声响起;上阳(可能指的是皇宫某个地方)却被深深锁住,春天的气息也因此变得寂静而孤独。这两句通过对比,更突出了战争带来的隔绝和荒凉。

"云收少室初晴雨,柳拂中桥晚渡津"一段,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云雾散去后露出的一处简陋的居所,刚好遇见初晴后的细雨;以及在一座桥上,柳絮轻拂,人们在傍晚时分匆忙渡河。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以及对平凡生活场景的捕捉。

最后,"欲问升平无故老,凤楼回首落花频"一段,则是诗人的情感流露。诗人想要询问长久的和平是否如同古时那般,但却找不到那些经历过盛世的老者来确认。"凤楼回首落花频"则是一种无奈与哀愁,凤凰楼上的景色每次回头看的时候,都不禁对着纷纷扬扬的落花感慨万分。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动乱与安宁的对比,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久远和平生活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世事无常的沉思。

收录诗词(105)

李郢(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代表作有《南池》、《阳羡春歌》、《茶山贡焙歌》、《园居》、《中元夜》、《晚泊松江驿》、《七夕》、《江亭晚望》、《孔雀》、《画鼓》、《晓井》等,其中以《南池》流传最广

  • 字:楚望
  • 籍贯:长安

相关古诗词

送人之岭南

关山迢遰古交州,岁晏怜君走马游。

谢氏海边逢素女,越王潭上见青牛。

嵩台月照啼猿曙,石室烟含古桂秋。

回望长安五千里,刺桐花下莫淹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送刘谷

村桥西路雪初晴,云暖沙乾马足轻。

寒涧渡头芳草色,新梅岭外鹧鸪声。

邮亭已送轻车发,山馆谁将候火迎。

落日千峰转迢遰,知君回首望高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圆鉴上人游天台

西岭草堂留不住,独携瓶锡向天台。

霜清海寺闻潮至,日宴江船乞食回。

华顶夜寒孤月落,石桥秋尽一僧来。

灵溪道者相逢处,阴洞泠泠竹室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僧之台州

独寻台岭闲游去,岂觉灵溪道里赊。

三井应潮通海浪,五峰攒寺落天花。

寒潭盥漱铜瓶洁,野店安禅锡杖斜。

到日初寻石桥路,莫教云雨湿袈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