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歌(其三)

重位经三入,高年过七旬。

有言皆为国,无日不忧民。

温树萧萧影,甘棠漠漠春。

遥知神德庙,配飨更何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地位显赫多次任职,年事已高超过七旬。
所说所做皆为国家,每日忧虑黎民百姓。
温润的树木秋风中摇曳,甘棠树林春意盎然。
想来远方的神德庙,又有谁得以配享祭祀。

注释

重位:显赫的地位。
经三入:多次任职。
高年:老年。
过七旬:超过七十岁。
有言:所说的话。
皆为国:都是为了国家。
无日:每一天。
不忧民:不担忧人民。
温树:温暖的树木。
萧萧:形容秋风吹动树木的声音。
甘棠:一种常绿乔木,古人常用来比喻贤臣。
漠漠:茂盛的样子。
遥知:想象远方。
神德庙:供奉神灵的庙宇。
配飨:一同享用祭祀。
更何人:还有谁能。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禹偁所作,表达了对太师中书令魏国公赵挽的赞颂之情。诗中通过对赵挽一生为国忧民、年迈七旬依旧关心国家大事的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政治理想。

"重位经三入,高年过七旬"两句,形象地勾勒出赵挽一生多次担任重要职务、年岁已高但仍孜孜不倦为国事操心的情景。诗人通过这些简单而富含深意的字句,传递了对这位政治家的敬仰之情。

"有言皆为国,无日不忧民"则更直接地表达了赵挽的一切言论和行动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他的忧虑与关怀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民众。这样的描绘,使得这位政治家形象更加高大。

接下来的"温树萧萧影,甘棠漠漠春"则是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画面,通过对温暖的树影和甜美的花香的细腻描绘,传递出一种安详与宁静之感。诗人可能是想借此表达赵挽虽在高位,却依旧保持着一颗平和宽厚的心。

最后的"遥知神德庙,配飨更何人"则是在说,即便是在远方,也能感受到神圣德行所在之庙宇,而对于这样的伟人,与他相配的是谁呢?诗人似乎在问,不知世上还有哪位人物能够与赵挽匹敌。

整首诗通过对赵挽的生平和品格的描写,以及对其政治理想和个人修养的赞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敬意。王禹偁以其精湛的笔法,将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人格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收录诗词(670)

王禹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汉族,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 字:元之
  • 籍贯: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
  • 生卒年:954—1001

相关古诗词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歌(其八)

曾拜四章辞相府,又陈三表罢留司。

朝廷年德刘仁轨,终始功名郭子仪。

印锁黄金尘暗澹,堂闲绿野草离披。

吾君若念先朝旧,应似文贞御制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歌(其九)

忍听咚咚窆鼓声,笳箫呜咽暮云凝。

勋劳自合同萧相,谥法还须比魏徵。

晓月暗垂丹旐露,夜风轻触穗帷灯。

三川父老知何限,尽逐灵輀泪满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歌(其十)

元老令终归葬日,有司重奏辍朝时。

骈罗卤簿三公礼,告赴同盟五月期。

何处更求廊庙器,是谁重作帝王师。

商山副使偏垂泪,未报当年国士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歌(其二)

经纬千年业,陶镕万物功。

藩垣龙节在,禁掖凤池空。

卤簿蒙寒雨,铭旌飏晓风。

太常草仪注,全似葬周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