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策二首作,境幽搜亦玄。
阁横三楚上,题挂九霄边。
寺额因标胜,诗人合遇贤。
他时谁倚槛,吟此岂忘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谢虚中上人寄示题天策阁诗》。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绘天策阁的壮丽景象和自己在其中吟咏诗词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天策二首作,境幽搜亦玄。"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天策"指的是天上的神秘谋略,而"二首"则是诗人在此地所作的两首诗。这里通过对“境”和“搜”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于高远境界的追求。
"阁横三楚上,题挂九霄边。" 这两句具体描绘了天策阁宏伟的建筑位置,它横跨于三楚之上,而诗人的题咏则如同悬挂在九霄(即高耸入云的山峰)的边缘。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象征着诗人的思想触及天际,境界极高。
"寺额因标胜,诗人合遇贤。" 这两句则转向具体的人文环境,表明寺庙的牌匾上标记着胜利或吉祥,而诗人在此得以与贤者相遇。这不仅描绘了一个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的场所,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智慧和善良的渴望。
"他时谁倚槛,吟此岂忘筌。"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想象和对已逝时光的留恋之情。诗人设想着将来会有谁在这座阁楼上倾心吟咏,而自己是否会忘记这次美好的经历。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远理想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通过对天策阁这个特定空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智慧、友情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
不详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楚外同文在,荆门得信时。
几重相别意,一首晚秋诗。
日暮山沈雨,莲残水满池。
登楼试南望,为子动归思。
旧友一千里,新诗五十篇。
此文经大匠,不见已多年。
趣极同无迹,精深合自然。
相思把行坐,南望隔尘烟。
剪自南岩瀑布边,寒光七尺乳珠连。
持来未入尘埃路,乞与应怜老病年。
欹影夜归青石涧,卓痕秋过绿苔钱。
他时携上嵩峰顶,把倚长松看洛川。
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
霜裛露蒸千树熟,浪围风撼一洲香。
洪崖遣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
藏贮待供宾客好,石榴宜称映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