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虚中上人寄示题天策阁诗

天策二首作,境幽搜亦玄。

阁横三楚上,题挂九霄边。

寺额因标胜,诗人合遇贤。

他时谁倚槛,吟此岂忘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两首天策诗创作完成,意境幽远且探索深奥。
楼阁横跨在三楚大地之上,题名高悬接近云霄。
寺庙的牌匾因此而标榜卓越,诗人理应在此遇到贤能之士。
将来谁人依偎栏杆,吟诵此诗怎会忘记其深意。

注释

天策:指唐朝李世民设立的官署,这里代指高雅的诗作。
二首:两篇。
作:创作。
境幽:意境深远而幽静。
搜亦玄:探索的内容深奥难解。
阁:楼阁,此处特指天策阁。
横:横跨。
三楚:古代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泛称,这里形容地理位置广阔。
九霄:天空的最高处,形容极高。
寺额:寺庙的匾额,即寺庙的名称或题字。
因标胜:因此标志着胜地,表明寺庙地位尊崇。
诗人:写作诗歌的人。
合遇贤:应该遇到贤能之人,暗示文人雅集。
他时:将来,以后。
倚槛:依靠着栏杆。
吟此:吟诵这首诗。
岂忘筌:岂会忘记诗中的深意,筌比喻诗歌表达的深层含义。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谢虚中上人寄示题天策阁诗》。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绘天策阁的壮丽景象和自己在其中吟咏诗词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

"天策二首作,境幽搜亦玄。"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天策"指的是天上的神秘谋略,而"二首"则是诗人在此地所作的两首诗。这里通过对“境”和“搜”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于高远境界的追求。

"阁横三楚上,题挂九霄边。" 这两句具体描绘了天策阁宏伟的建筑位置,它横跨于三楚之上,而诗人的题咏则如同悬挂在九霄(即高耸入云的山峰)的边缘。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象征着诗人的思想触及天际,境界极高。

"寺额因标胜,诗人合遇贤。" 这两句则转向具体的人文环境,表明寺庙的牌匾上标记着胜利或吉祥,而诗人在此得以与贤者相遇。这不仅描绘了一个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的场所,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智慧和善良的渴望。

"他时谁倚槛,吟此岂忘筌。"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想象和对已逝时光的留恋之情。诗人设想着将来会有谁在这座阁楼上倾心吟咏,而自己是否会忘记这次美好的经历。这既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远理想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通过对天策阁这个特定空间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智慧、友情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谢虚中上人晚秋见寄

楚外同文在,荆门得信时。

几重相别意,一首晚秋诗。

日暮山沈雨,莲残水满池。

登楼试南望,为子动归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谢虚中寄新诗

旧友一千里,新诗五十篇。

此文经大匠,不见已多年。

趣极同无迹,精深合自然。

相思把行坐,南望隔尘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谢道友拄杖

剪自南岩瀑布边,寒光七尺乳珠连。

持来未入尘埃路,乞与应怜老病年。

欹影夜归青石涧,卓痕秋过绿苔钱。

他时携上嵩峰顶,把倚长松看洛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谢橘洲人寄橘

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

霜裛露蒸千树熟,浪围风撼一洲香。

洪崖遣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

藏贮待供宾客好,石榴宜称映舟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