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静独登小阁有所见因书

危阁横空蔽野扉,夜深来上久忘归。

水光潋滟和烟动,云色缡褷夹月飞。

隔岸苇村闻笛远,背湾松坞见灯微。

此间自得吟中乐,不觉霜华满尽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高高的楼阁凌空而立,遮蔽了田野的门扉,夜晚深沉时我独自上来,久久不愿回去。
水面波光粼粼,与烟雾一起摇曳,云彩如女子的衣袂般随月光飘飞。
隔着河岸的苇丛中传来远处的笛声,背后山湾的松林里闪烁着微弱的灯光。
在这儿我自得其乐,在吟诵中享受乐趣,浑然不觉霜花已落满我的衣裳。

注释

危阁:高阁。
野扉:田野的门。
夜深:深夜。
久忘归:忘记回家。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闪动。
和烟动:与烟雾一起摇动。
云色缡褷:云彩如女子的衣褶。
夹月飞:随月光飘飞。
隔岸:对面河岸。
苇村:芦苇村庄。
闻笛远:听到远处的笛声。
背湾松坞:山湾背后的松林。
见灯微:看到微弱的灯光。
此间:这里。
自得:自得其乐。
吟中乐:在吟诵中的乐趣。
霜华满尽衣:霜花落满衣服。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独自登上一座小楼,有感而发。首句“危阁横空蔽野扉”设置了一种高远、辽阔的场景,让人仿佛能看到那座矗立在空中的楼台,它几乎要触碰天际,遮挡了大地上的门扉。这不仅是对空间位置的描写,也隐含着诗人想要超脱世俗的心境。

接着,“夜深来上久忘归”表达了时间流逝和情感的沉醉。夜色渐浓,诗人在楼上徜徉,不知不觉间已忘记了归途,这种忘我之境也许正是诗人追求的精神状态。

“水光潋滟和烟动,云色缡褷夹月飞”则描绘了一幅迷人的自然景象。水面上的波光与天空中的流烟交织在一起,云朵缭绕着月亮,使得整个夜晚的场景显得既柔和又神秘。

诗人继续写道:“隔岸苇村闻笛远,背湾松坞见灯微。”这里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细节,展现了一个宁静而遥远的乡村夜景。从远处传来了笛声,而在背对着弯曲的山坞中,只能隐约看到几点灯光,这些都增加了画面的深度与情感的丰富。

最后,“此间自得吟中乐,不觉霜华满尽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忘我。他在这宁静的夜晚,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之中,从吟诵诗词中获得了快乐,甚至连衣服上覆盖的霜花都没有察觉。这是对精神自由的一种颂扬,也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肯定。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以及诗人独自登楼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享受宁静与美好的境界。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官舍春日书怀(其二)

琵琶泉水碧溶溶,又见春归玉柱峰。

欢绪已阑羞老大,交期将近懒游从。

杏开暖萼融红蜡,柳放晴花拆白茸。

赋得上林佳景尽,不知谁为荐临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官舍春日书怀(其一)

自趋戎幕佐鞬櫜,四见新阴发旧柯。

学饮不成欢意少,好吟无倦苦心多。

舞伤池柳风图甚,泣破庭兰雨奈何。

敢对青春叹留滞,且须开口更狂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宜禄昭仁寺后轩

危栏凭绝壑,欲奈此时何。

但有夕阳处,就中秋色多。

与谁同徙倚,空自发吟哦。

便觉成羁旅,归心逐雁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房公湖

一顷清波四面平,宛然唐相旧经营。

高秋林木形容老,落日楼台綵绘明。

有景可寻兰棹远,无幽不入竹桥横。

二年所得官居乐,肯厌频来缓带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