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静挼秋渌洗荷衣,问隐孤山只鹤随。
得酒可谋千日醉,挂冠犹恨十年迟。
云和家有仙人谱,石鼎今无道士诗。
莫对梅花谈世事,此花曾见太平时。
这首诗是由宋末元初的词人仇远所作,名为《董静传挂冠四圣观》。从艺术风格和用字特点来看,这首诗深受当时文人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开篇“静挼秋渌洗荷衣”,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诗人在秋天清新的气息中,轻拂着荷叶,仿佛在用自然之美来洗涤心灵。接着“问隐孤山只鹤随”则表达了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愫,希望能够像那孤独的鹤一样,与世隔绝。
“得酒可谋千日醉”,显示出诗人对饮酒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寻求精神寄托的心态。而“挂冠犹恨十年迟”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放弃仕途生活的不舍与懊悔,挂冠代表着离开官场,这里的“十年迟”可能暗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云和家有仙人谱”,这里的“云和家”很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地方,或者是诗人心中理想的隐逸之所。诗人提到那里有仙人的传说,体现出诗人对于超凡脱俗的向往。而“石鼎今无道士诗”则表明了诗人对于古代道家文化的怀念,以及对当下文学艺术不再关注道教题材的感慨。
最后两句“莫对梅花谈世事,此花曾见太平时”,通过梅花这一意象,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纷争的心境。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赋予高洁和坚韧不拔的美德,而“此花曾见太平时”则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盛世,这里可能是对过去安定年代的一种怀念,或者是对于未来和平生活的一种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山水田园、饮酒隐逸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引发的情感波动。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秋来常为桂花忙,叶叶西风粟粟凉。
奎甫宅中开四树,儒珍园后粲孤芳。
小山招隐人空老,朗月当庭影亦香。
可必明年能赏得,一觞且醉此花旁。
山行龟背路羊肠,伏虎禅师古道场。
老木阴中安御座,白云堆里抚僧床。
勺泉清澈涵秋味,尖塔孤撑界夕阳。
笑月亭空人影散,松风和雨动天簧。
四郊皆积水,鸣雁一何多。
随处沙头宿,常时月下过。
弟兄求口食,羁旅困风波。
寄语支更者,芦深有网罗。
离群野雁在中庭,驯养经年羽翼成。
因为哀鸣殊可念,岂知飞去太无情。
天阴月黑多机阱,岁晚山空少弟兄。
愿尔水田常饱煖,春风早问北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