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都护赴安西

下客候旌麾,元戎复在斯。

门开都护府,兵动羽林儿。

黠虏多翻覆,谋臣有别离。

智同天所授,恩共日相随。

汉使开宾幕,胡笳送酒卮。

风霜迎马首,雨雪事鱼丽。

上策应无战,深情属载驰。

不应行万里,明主寄安危。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宾客等待着旗帜麾盖,主帅就在这里。
大门敞开,都护府的威严尽显,士兵们行动起来,如羽林军一般。
狡猾的敌人反复无常,谋士们有的离散而去。
智慧如同天赐,恩情与日俱增。
汉使展开接待的帷幕,胡笳声中送上酒杯。
风霜迎接马头,雨雪中执行鱼丽阵法。
上策是无需战争,深情厚意在于快速驰骋。
不应远行万里,明君寄托的是国家的安危。

注释

下客:等待的宾客。
候旌麾:等待旗帜,代指等待主帅。
元戎:主帅。
在斯:在这里。
都护府:古代边疆地区的军事管理机构。
羽林儿:指代精锐的士兵。
黠虏:狡猾的敌人。
翻覆:反复无常。
谋臣:谋士, 军师。
别离:分离, 离散。
智同天所授:智慧如同上天赋予。
恩共日相随:恩情每日增长。
宾幕:接待宾客的帷幕。
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常用于军旅。
鱼丽:古代的一种阵法,指密集排列的战阵。
载驰:快速驰骋,形容军队行动迅速。
明主:贤明的君主。
安危:国家安全的重托。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象的《送赵都护赴安西》,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边塞战事和离别之情,语言雄浑,意境辽阔。

"下客候旌麾,元戎复在斯":开篇即展现了一种军营生活的画面,“下客”指的是来访的宾客,而“候旌麾”则是等待战旗和兵器的声响。这里通过“元戎复在斯”的表述,传达了边疆地区战争频仍的氛围。

"门开都护府,兵动羽林儿":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军事行动的紧张气氛,“门开”指的是军营的大门打开,而“都护府”则是唐代特有的边疆军事管理机构。"兵动羽林儿"则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如同林中之鸟般集结待命的景象。

"黠虏多翻覆,谋臣有别离":这里“黠虏”指的是狡猾的敌人,“翻覆”意味着战争的反复无常。同时,“谋臣有别离”则表达了军中谋士们因为战事而不得不分离的情感。

"智同天所授,恩共日相随":诗人在这两句中赞颂赵都护的智慧和对其恩泽的追念。"智同天所授"将赵都护的智谋比作神授,而“恩共日相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赵都护恩惠的感激之情,愿其恩泽如同太阳般永远陪伴。

"汉使开宾幕,胡笳送酒卮":这两句描写了边塞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汉使开宾幕"指的是汉族使者在军营中设宴款待宾客,而“胡笳送酒卮”则是对胡人(即少数民族)吹奏乐器并赠送美酒的一种文化交流。

"风霜迎马首,雨雪事鱼丽":这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渲染了边塞的严寒和荒凉,以及诗人对赵都护远行所面临困境的担忧。"风霜迎马首"形象地表达了严寒的气候,而“雨雪事鱼丽”则是对自然环境中水生生物(如鱼)在雨雪中的景象的一种描写。

"上策应无战,深情属载驰":诗人在此提出最高的策略是不需要战争,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赵都护的离别之情。"上策"指的是最好的计谋,而“深情”则是对友情或亲情的一种强烈表达。

"不应行万里,明主寄安危":最后两句,诗人劝诫赵都护不要轻易踏上千里之旅,并表达了对于“明主”(即有远见的君主)能否保障边疆安全的担忧。"不应行万里"是对赵都护离别之难的一种叮咛,而“明主寄安危”则是一种期望,希望有智慧的君主能够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安危。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事和离别之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的军事生活和民族交往。

收录诗词(30)

卢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赠张均员外

公门世绪昌,才子冠裴王。

出自平津邸,还为吏部郎。

神仙馀气色,列宿动辉光。

夜直南宫静,朝趋北禁长。

时人归水镜,明主赐衣裳。

翰苑飞鹦鹉,天池待凤凰。

承欢畴日顾,未纪后时伤。

去去图南远,微才幸不忘。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八月十五日象自江东止田园移庄庆会未几归汶上小弟幼妹尤嗟其别兼赋是诗三首(其一)

谢病始告归,依然入桑梓。

家人皆伫立,相候衡门里。

畴类皆长年,成人旧童子。

上堂家庆毕,愿与亲姻迩。

论旧或馀悲,思存且相喜。

田园转芜没,但有寒泉水。

衰柳日萧条,秋光清邑里。

入门乍如客,休骑非便止。

中饮顾王程,离忧从此始。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八月十五日象自江东止田园移庄庆会未几归汶上小弟幼妹尤嗟其别兼赋是诗三首(其二)

两妹日长成,双鬟将及人。

已能持宝瑟,自解掩罗巾。

念昔别时小,未知疏与亲。

今来识离恨,掩泪方殷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