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摘青梅荐酒,甚残寒,犹怯苎萝衣。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隔屋秦筝依约,谁品春词?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

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麋。

形式: 词牌: 八声甘州

翻译

摘下青涩的梅子来佐酒,但酒薄不足以抵御暮春的残寒,更何况穿的是单薄的苎萝衣。正是绿肥红瘦的暮春时节,杨柳枝叶婆娑,如团团绿云,柔软披垂。落花纷纷,远望去像是降下的红雪。沉思静想间,又隐约听到邻里的歌妓正低按秦筝,唱春词吟新诗。回首往昔,那曾经的风流繁华,恍然如梦,只剩下斜晖脉脉,流水悠悠,一切俱已消逝,令人无限感伤。
我隐居在孤山山下,每日长掩苔扉,深居简出,一箪食、一瓢水足矣。我常常羡慕青山安详宁静,好象在凝神沉思似的;也羡慕以前的隐士们以鹤、梅为伴,因忘记了人世的权谋机变,而能时刻保持着一颗恬然自得的心。远望天涯,看看又是一年春尽,不禁黯然销魂,搔首踟蹰,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正随着春天匆匆流逝,眼泪便在不知不觉间轻弹暗洒。这时耳边又传来了杜鹃的声声悲啼,那凄惨的叫声回荡在山间,仿佛在说着“不如归去”;荼种花正盛开,布满十里山谷。

注释

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苎萝衣:苎蔗藤罗制的衣,山野隐士所穿。
冉冉:缓缓流动貌。
红雪:指凋落的红花。
霏霏:形容雨雪之密。
秦筝:指宝筝。
战国时流行秦国的一种弦乐器,似瑟,传为秦蒙恬所造。
春词:男女之间的情词或咏春之词。
孤山:在杭州西湖中,孤峰独耸,秀丽清幽。
宋林逋隐居于此。
一瓢饮水:喻生活俭朴。
销魂:魂魄消散,形容极度哀愁。
啼鴂:杜鹃的叫声。
荼麋:也作“酴醾”,春末夏初开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闲居的画面,抒写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情感体验。开篇“摘青梅荐酒”表明诗人正在享受着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乐趣,"甚残寒、犹怯苎萝衣"则透露出春日里依然能感受到一丝寒意,穿着单薄的衣服。接着,“正柳腴花瘦,绿云冉冉,红雪霏霏”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又不失柔美的春景,柳树在细雨中显得格外瘦弱,而远处的绿云和飘落的红色花瓣共同营造出一种淡雅的氛围。

诗人通过“隔屋秦筝依约”传达了对音乐的享受,同时也寓意着一种隔绝与世俗的生活态度。"谁品春词"则是对听众或是自问,似乎在询问何人能真正领会这春日里所作之诗。"回首繁华梦,流水斜晖"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繁华生活的回望以及现在宁静时光的珍惜。

接着,“寄隐孤山山下,但一瓢饮水,深掩苔扉”写出了诗人选择隐居的决心,以及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追求。"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则是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最后,“怅年华、不禁搔首,又天涯、弹泪送春归”表现出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面对春天即将过去时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而“销魂远,千山啼鴂,十里荼蘼”则是对自然景色的进一步描摹,同时也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意境。

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景物和内心感受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审美追求。

收录诗词(7)

汤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祝英台近(其一)

宿酲苏,春梦醒,沈水冷金鸭。

落尽桃花,无人扫红雪。

渐催煮酒园林,单衣庭院,春又到、断肠时节。

恨离别。长忆人立荼蘼,珠帘卷香月。

几度黄昏,琼枝为谁折。

都将千里芳心,十年幽梦,分付与、一声啼鴂。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祝英台近(其二)中秋

月如冰,天似水,冷浸画阑湿。

桂树风前,醲香半狼藉。

此翁对此良宵,别无可恨,恨只恨、古人头白。

洞庭窄。谁道临水楼台,清光最先得。

万里乾坤,原无片云隔。

不妨彩笔云笺,翠尊冰酝,自管领、一庭秋色。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倦寻芳

饧箫吹暖,蜡烛分烟,春思无限。

风到楝花,二十四番吹遍。

烟湿浓堆杨柳色,昼长闲坠梨花片。

悄帘栊,听幽禽对语,分明如剪。

记旧日、西湖行乐,载酒寻春,十里尘软。

背后腰肢,彷佛画图曾见。

宿粉残香随梦冷,落花流水和天远。

但如今,病厌厌、海棠池馆。

形式: 词牌: 倦寻芳

陆君实挽诗(其一)

七日阴霾事可知,楼船鱼贯果谁为。

人心自感兴元诏,天意难同建武时。

黄屋朔风那有济,角巾东路觉无期。

公为万古纲常计,儿女扳船不暇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