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四十七)

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

痴心觅福田,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缘管,无繇免来去。

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

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

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

既不造天堂,谁受三涂苦。

有无尽无馀,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

涌出波罗蜜,流通正道路。

浑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形式: 偈颂

翻译

离开尘世以摆脱烦恼,烦恼却依然伴随左右。
痴迷地寻找福缘之地,愚钝的心期待拯救和度化。
十二因缘法则掌控一切,无法逃避生老病死。
依靠智慧而非无知,遵循义理而非空言。
佛的慈悲如同大地,众生不分蠢动或人类。
平等如无边的天空,不区分善恶都一视同仁。
既然不创造天堂,又有谁承受地狱之苦。
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空性中自我解脱。
神化为佛陀之身,智慧化为佛的宝藏。
佛法如波涛汹涌,引导人们走上正道。
佛的教诲充满全身,但迷失者往往未能领悟。

注释

出家:离开世俗生活。
烦恼:佛教中的贪嗔痴等负面情绪。
福田:佛教中比喻积累善行的地方。
騃意:愚蠢、不明事理。
十二因缘:佛教中的因果律。
依智:依赖智慧。
蠢动:指动物,这里泛指所有生物。
平等:佛教中的平等观念。
空:佛教中的空性概念。
三涂:佛教中的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如来:佛教对佛陀的尊称。
波罗蜜:佛教中的六度之一,意为到达彼岸。
流通:传播、普及。
浑身加身佛:佛的教诲深入身心。
迷人:指迷失在轮回中的人。

鉴赏

此诗是唐代诗僧庞蕴的作品,名为《诗偈(其四十七)》。从内容来看,这首诗探讨的是佛教中的出家与修行之道,表达了对佛法深刻理解和个人修证体验。

“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这两句表明了出家的初衷是为了摆脱世间的烦恼,但即便如此,这些烦恼仍然伴随着自己。这里所指的烦恼可能包括内心的贪嗔痴等煩惱,也有可能包含对外在世界的执著和迷茫。

“痴心觅福田,騃意承救度。”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寻找解脱之路的心境。"痴心"表明内心的迷茫与不定,而"福田"象征着能够带来幸福与安宁的佛法;"騃意"可能是指对佛法的误解或浅薄理解,"承救度"则意味着通过佛教的智慧和修行来寻求心灵的救赎。

接下来的几句“十二因缘管,无繇免来去。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展示了对佛教中因缘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智慧与言语、认识之间区别的辨析。"十二因缘"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阐述了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原因;而后两句则强调在修行过程中应当依赖智慧,而非仅靠语言和表面的认知。

“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这句话可能隐喻着通过佛法修证的心灵状态,每一个生命体都潜含着佛性的觉醒。

随后的几句“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既不造天堂,谁受三涂苦。”则表达了对佛教中"平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世间善恶是非的超越态度。这里的"三涂苦"可能指的是生、老、病、死等痛苦。

最后几句“有无尽无馀,乘空能自度。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则表达了对佛法中"空性"概念的理解,以及通过智慧和内在的修证力量实现个人解脱的信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深入浅出的佛教思想表述,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哲学的理解,而且也透露了一种对个人修行与解脱之路的热切追求。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四十八)

事上说佛国,此去十万里。

大海渺无边,动即黑风起。

往者虽千万,达者无一二。

忽遇本来人,不在阴阳里。

形式: 偈颂

诗偈(其四十九)

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

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

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诗偈(其五十)

护身须是杀,杀尽始安居。

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五十一)

八十随形好,相有三十二。

四谛及三乘,同一无生智。

名为一合相,非是人同类。

凡夫共佛同,一体无有异。

若论心与境,悬隔不相似。

凡夫惟妄想,攀缘遍天地。

常怀三毒心,损他将自利。

佛心常慈悲,善恶无有二。

蠢动诸众生,心同一子地。

六识空无生,六尘将布施。

意根成妙觉,七识平等智。

形式: 偈颂 押[寘]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