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先辈赴京

烟霄已遂明经第,江汉重来问苦吟。

托兴偶凭风月远,忘机终在寂寥深。

千篇未听常徒口,一字须防作者心。

此日与君聊话别,老身难约更相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他已经科举成功,名登烟霄,如今再次来到江汉,探问苦心吟诗的情景。
偶尔借着风月寄托情怀,最终还是在深沉的孤独中忘却机心。
即使有成千上万篇文章未被世人聆听,也要小心每个字都可能透露出诗人的心声。
今天与你聊表告别之意,但以我这把老骨头,难以约定再相访的日子。

注释

烟霄:指高远的天空,常用来比喻科举及第后的显赫地位。
明经第:通过明经科考试取得的功名,这里指科举成功。
江汉:长江和汉水,泛指湖北一带,这里特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苦吟:苦苦思索吟咏诗句。
托兴:借物寄情,寄托兴趣或情感。
风月:风景,这里代指自然景物,也暗含闲适之情。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巧之心,指无心于世事纷争。
千篇:形容文章众多。
常徒:普通人,这里指不理解深意的一般读者。
作者心:诗人或作者的真实意图和情感。
此日:今天,现在这个时候。
聊话别:简单地告别,聊表离别之意。
老身:老人自谦之词,这里指诗人自己。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送吴先辈赴京》。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淡泊明志、超脱世俗的心境。

“烟霄已遂明经第,江汉重来问苦吟。”这里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景,“烟霄”指的是高远的云雾,“明经第”则是指诗人所居之地。诗人似乎已经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高度,能够俯瞰尘世。而“江汉重来问苦吟”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吴先辈即将离去的关切和不舍。

“托兴偶凭风月远,忘机终在寂寥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心态,“托兴”指的是借助兴趣来暂时逃避现实,“凭风月”则是借用自然之美来寄托情感。这里的“忘机”意味着超脱世俗的羁绊,而“终在寂寥深”则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孤独。

“千篇未听常徒口,一字须防作者心。”这两句诗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警醒。诗人提醒自己,虽然外界有许多流传的话语(“千篇”),但真正的文学作品应当是出自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而不应仅仅追随他人的说辞。

最后,“此日与君聊话别,老身难约更相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即将分别的朋友的不舍之情,以及自己年迈难以再次相聚的无奈。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超脱的情怀,是一篇送别诗中的佳作。

收录诗词(816)

齐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 籍贯: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
  • 生卒年:863年—937年

相关古诗词

送吴守明先辈游蜀

凭君游蜀去,细为话幽奇。

丧乱嘉陵驿,尘埃贾岛诗。

未应过锦府,且合上峨嵋。

既逐高科后,东西任所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送李秀才归湘中

词客携文访病夫,因吟送别忆湘湖。

寒消浦溆催鸿雁,暖入溪山养鹧鸪。

僧向月中寻岳麓,云从城上去苍梧。

君归为问峰前寺,旧住僧房锁在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送李评事往宜春

兰舟西去是通津,名郡贤侯下礼频。

山遍寺楼看仰岫,台连城阁上宜春。

鸿心夜过乡心乱,雪韵朝飞句韵新。

别有官荣身外趣,月江松径访禅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送灵?上人游五台

此去清凉顶,期瞻大圣容。

便应过洛水,即未上嵩峰。

残照催行影,幽林惜驻踪。

想登金阁望,东北极兵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