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傍岩依树结檐楹,夏物萧疏景更清。
滩响忽高何处雨,松阴自转远山晴。
见多邻犬遥相认,来惯幽禽近不惊。
争得便誇饶胜事,九衢尘里免劳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居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以及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傍岩依树结檐楹,夏物萧疏景更清。" 这两句点出了山中的居所,是在岩石旁边靠着大树建造的,檐楹(屋檐下垂的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简朴而宁静的感觉。夏天的景色因物稀少而显得更加清新。
"滩响忽高何处雨,松阴自转远山晴。" 这两句写的是山中的溪流声突然变得高涨,这是因为某处下起了雨,但诗人所在之地却依旧晴朗,仅仅是远处的山峰被云遮蔽,看起来像是天气在变幻。
"见多邻犬遥相认,来惯幽禽近不惊。"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邻犬(邻里之犬)能够从远处就认识诗人,而山林中的禽鸟也因为常见到诗人而不会惊飞,显示出一种亲切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争得便誇饶胜事,九衢尘里免劳生。"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满足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他认为在山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需要去争夺那些复杂的人间功名利禄,从而避免了世俗生活中的劳碌与烦恼。
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纷扰的渴望。
不详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两派潺湲不暂停,岭头长泻别离情。
南随去马通巴栈,北逐归人达渭城。
澄处好窥双黛影,咽时堪寄断肠声。
紫溪旧隐还如此,清夜梁山月更明。
十二阑干压锦城,半空人语落滩声。
风流近接平津阁,气色高含细柳营。
尽日捲帘江草绿,有时欹枕雪峰晴。
不知捧诏朝天后,谁此登临看月明。
穿云落石细湔湔,尽日疑闻弄管弦。
千仞洒来寒碎玉,一泓深去碧涵天。
烟迷叶乱寻难见,月好风清听不眠。
春雨正多归未得,只应流恨更潺湲。
青山小隐枕潺湲,一叶垂纶几溯沿。
后浦春风随兴去,南塘秋雨有时眠。
惯冲晓雾惊群雁,爱飐残阳入乱烟。
回首无人寄惆怅,九衢尘土困扬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