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

傍岩依树结檐楹,夏物萧疏景更清。

滩响忽高何处雨,松阴自转远山晴。

见多邻犬遥相认,来惯幽禽近不惊。

争得便誇饶胜事,九衢尘里免劳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靠着岩石和树木搭建屋檐梁柱,夏日景物稀疏更显清爽宜人。
河滩水声时高,似有雨落未知处,松林阴影移动,远处山峦已放晴。
常见邻家的狗远远地就能相互辨认,习惯了幽静环境的鸟儿靠近也不受惊。
如何才能夸耀这满是佳趣的生活,免去尘世繁华中的辛劳奔波呢?

注释

傍岩:靠近岩石。
依树:依靠树木。
结檐楹:搭建房屋的屋檐和柱子。
夏物:夏日的景物。
萧疏:稀疏、清新。
滩响:河滩上的水声。
忽高:声音时而变大。
何处雨:不知道哪里在下雨。
松阴:松树下的阴影。
自转:自然变换。
远山晴:远处的山因为天晴而清晰可见。
见多:经常见到。
邻犬:邻居的狗。
遥相认:从远处就能互相识别。
来惯:习惯于。
幽禽:生活在幽静环境中的鸟儿。
近不惊:靠近时也不感到惊慌。
争得:怎能、如何才能。
便誇:夸耀。
饶胜事:充满美好的事情。
九衢:繁华的街道,比喻尘世。
尘里:尘世中。
免劳生:避免劳累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居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以及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傍岩依树结檐楹,夏物萧疏景更清。" 这两句点出了山中的居所,是在岩石旁边靠着大树建造的,檐楹(屋檐下垂的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简朴而宁静的感觉。夏天的景色因物稀少而显得更加清新。

"滩响忽高何处雨,松阴自转远山晴。" 这两句写的是山中的溪流声突然变得高涨,这是因为某处下起了雨,但诗人所在之地却依旧晴朗,仅仅是远处的山峰被云遮蔽,看起来像是天气在变幻。

"见多邻犬遥相认,来惯幽禽近不惊。"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邻犬(邻里之犬)能够从远处就认识诗人,而山林中的禽鸟也因为常见到诗人而不会惊飞,显示出一种亲切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争得便誇饶胜事,九衢尘里免劳生。"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满足和对世俗纷争的超脱。他认为在山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需要去争夺那些复杂的人间功名利禄,从而避免了世俗生活中的劳碌与烦恼。

整首诗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纷扰的渴望。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分水岭

两派潺湲不暂停,岭头长泻别离情。

南随去马通巴栈,北逐归人达渭城。

澄处好窥双黛影,咽时堪寄断肠声。

紫溪旧隐还如此,清夜梁山月更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

十二阑干压锦城,半空人语落滩声。

风流近接平津阁,气色高含细柳营。

尽日捲帘江草绿,有时欹枕雪峰晴。

不知捧诏朝天后,谁此登临看月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忆山泉

穿云落石细湔湔,尽日疑闻弄管弦。

千仞洒来寒碎玉,一泓深去碧涵天。

烟迷叶乱寻难见,月好风清听不眠。

春雨正多归未得,只应流恨更潺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忆钓舟

青山小隐枕潺湲,一叶垂纶几溯沿。

后浦春风随兴去,南塘秋雨有时眠。

惯冲晓雾惊群雁,爱飐残阳入乱烟。

回首无人寄惆怅,九衢尘土困扬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