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柳子玉纸帐

夫子清贫不耐冬,书斋还费纸重重。

窗明晓日从教入,帐厚霜飙定不容。

京兆牛衣聊可藉,公孙布被旋须缝。

吴绫蜀锦非嫌汝,简淡为生要易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先生清贫无法抵御寒冬,书斋里的纸张消耗巨大。
明亮的窗户任晨光照进,厚重的帐幔足以抵挡寒风。
暂且用京兆的粗布遮身,公孙的布被还需要赶紧缝补。
即使是吴地的绸缎蜀地的锦,我并不嫌弃,简朴生活才是我所求。

注释

夫子:指有学问的老师。
清贫:贫穷清苦。
耐:忍受。
冬:冬天。
书斋:书房。
费:消耗。
窗明:窗户明亮。
晓日:早晨的阳光。
帐厚:帐子厚实。
霜飙:寒风。
不容:抵挡不住。
京兆:古代地区名,这里代指粗布。
牛衣:粗布衣,比喻贫贱。
聊可藉:勉强可以用来遮盖。
公孙:古人姓氏,这里泛指。
布被:棉被。
吴绫:吴地的精细丝绸。
蜀锦:蜀地的精美织锦。
嫌汝:嫌弃你(指简朴的生活方式)。
简淡:简单朴素。
易供:容易满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和柳子玉纸帐》。诗人以夫子(指读书人)的生活为切入点,描绘了一幅清贫而雅致的学习场景。首句“夫子清贫不耐冬”表达了主人公虽生活简朴,但对知识的追求坚韧不拔,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难以抵挡求知的热情。次句“书斋还费纸重重”进一步强调了读书人的勤奋,纸张的消耗反映出其学问的积累。

“窗明晓日从教入,帐厚霜飙定不容”描绘了书斋环境的明亮与温暖,窗户透进晨光,足以照亮读书,而厚重的纸帐则能抵挡寒风,为学习提供了一个舒适的避风港。接下来,“京兆牛衣聊可藉,公孙布被旋须缝”借用了典故,表示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也能找到简单的安慰,如牛衣(粗布衣)和布被,表达出坚韧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吴绫蜀锦非嫌汝,简淡为生要易供”表达了诗人对于华丽生活的淡然态度,他认为即便是贵重的丝绸织品,也不及简朴生活的实用和易于维持。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读书人的清贫生活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苏辙的简朴哲学。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胡教授蒙太守策试诸生

著籍初同阙里多,采芹先致鲁风和。

欲将大策观胸胆,尽召中堂列雁鹅。

终日正言何忌讳,几人馀力尚委蛇。

岂惟太守知为政,仍见先生善设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和顿主簿起见赠二首(其二)

一锁楼中暗度秋,微官黾勉未能休。

笑谈容我聊纾放,文字凭君便去留。

杯酒淋漓已非敌,清诗窈眇更难酬。

东归犹得联征骑,同上嵩高望九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和顿主簿起见赠二首(其一)

声病消磨只古文,诸儒经术斗纷纭。

不知旧学都无用,犹把新书强欲分。

老病心情愁见敌,少年词气动干云。

搜贤报国吾何敢,欲补空疏但有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和强君瓦亭

君为魏博三年客,日有江湖万里心。

暂得野亭留马足,强循疏柳步堤阴。

无人携手共吴语,得意摇头时越吟。

何日东郊过微雨,并骑鞍马去同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