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细腻刻画,传递出诗人对时光流转、生命更新的感慨。清明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时期,此时正值三月份,是一年中万物复苏的季节。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这一句描绘出暮春时分,山色变得柔和而有光泽,显示了自然界在这个时段的明媚与宁静。"山渌"指的是山色,"正光华"则形容了山上的树木在夕阳下的明亮与灿烂。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此句展示了春天植物的生长变化。杨柳首先飘落它们的绒絮,而梧桐则接着开放它们的花朵。这两种植物都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象征物,分别代表着春意和美好。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诗人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奥秘。"鴽声"可能是指某种鸟类的声音,而"知化鼠"则表明这种声音预示着小动物如老鼠的变迁。"虹影"是彩虹的影子,而"指天涯"则形容其高远,似乎触及了天际。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领悟,以及面对未来的平和心态。"已识风云意"意味着诗人已经洞察到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则,而"宁愁雨谷赊"则表现出即便是阴雨连绵,也不再感到忧愁,因为他懂得这也是生命轮回的一部分。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致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学的思考。
不详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绮树满朝阳,融融有露光。
雨多疑濯锦,风散似分妆。
叶密烟蒙火,枝低绣拂墙。
更怜当暑见,留咏日偏长。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
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
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孩提万里何时见,狼籍家书满卧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