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时节变换,以及自然界中生命力与日光的互动。诗人以精细的笔触捕捉季节交替之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子女教育的关怀。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这两句表明了时间在不断推移,冬至之后,太阳开始回暖,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里体现出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织物装饰和自然界中微小生命的活动,描绘了冬日即将过渡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这里展示了诗人对于细节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这两句则是通过柳树和梅花等自然景象,表现出大自然在严冬过后逐渐苏醒的情形,同时也暗示了春天的即临。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最后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教育子女的愿望,虽然身处异乡,但仍然希望能够传授给孩子正确的知识和生活态度。这部分流露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教育理想。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而且还融入了对家庭、子女教育以及故乡的深厚情感,是一首集观察自然、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为一体的优秀之作。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由来巫峡水,本自楚人家。
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
秋庭风落果,瀼岸雨颓沙。
问俗营寒事,将诗待物华。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清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
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
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