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秋寄怀弘播上人

极顶云兼冻,孤城露洗初。

共辞嵩少雪,久绝贝多书。

远照雁行细,寒条狖挂虚。

分泉煎月色,忆就茗林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高处的云层冻结如冰,孤独的城市在黎明中洗净尘埃。
大家一同告别嵩山和少室山的雪景,很久没有收到远方贝叶经书的消息了。
远处的阳光照耀下,雁阵如同细线般清晰,寒冷的树枝上挂着几只猴子的身影。
泉水在月光下分外明亮,让我想起曾在茗林居的日子。

注释

极顶:高处。
云兼冻:冻结的云层。
孤城:孤独的城市。
露洗初:黎明时洗净。
嵩少:嵩山和少室山。
雪:雪景。
贝多书:贝叶经书(古代佛教经典的一种)。
远照:远处的阳光。
雁行:雁阵。
寒条:寒冷的树枝。
狖挂虚:猴子挂在枝头。
分泉:分隔的泉水。
煎月色:在月光下映照。
忆就:回忆起。
茗林居:茗林居所(可能指一个宁静的住所或与茶相关的居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山水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受和思念之情。

"极顶云兼冻,孤城露洗初。"开篇便以高远的山峰和孤立的城堡设定了一种超脱世俗、寂寞凄清的氛围。云雾缭绕于山巅,仿佛连天接地,而那座城堡在露水洗刷下显得格外冷清,时间似乎静止在黎明的初刻。

"共辞嵩少雪,久绝贝多书。"诗人与友人共同辞别了嵩山(即太行山或其他山名),而那里的雪已经不多,可能暗示时光匆匆,事物易逝。"久绝贝多书"则显示出诗人长时间不接收到朋友的信件,书信成了思念的载体。

"远照雁行细,寒条狖挂虚。"远方的阳光穿透薄雾,照耀着天边飞行的雁队,其形状变得细小而模糊。那"寒条"二字描绘了树枝在严冬中的萧瑟,而"狖挂虚"则是对自然景象的一种想象,可能是指某种动物的足迹或其他自然现象。

"分泉煎月色,忆就茗林居。"诗人似乎正在用山间清泉来煎熬出月光般的水色,这里既有对自然之美的品味,也有对远方所思之人的深切怀念。那"茗林居"可能是诗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或者是一种理想中的避世之地。

总体来看,此诗通过对秋天山水景色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怀与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170)

李洞(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晚唐诗人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 字:才江

相关古诗词

蕃寇侵逼南归道中

云州三万骑,南走疾飞鹰。

回碛星低雁,孤城月伴僧。

敲关通汉节,倾府守河冰。

无处论边事,归溪夜结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题云际寺

开门风雪顶,上彻困飞禽。

猿戏青冥里,人行紫阁阴。

腊泉冰下出,夜磬月中寻。

尽欲居岩室,如何不住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题尼大德院

云鬟早岁断金刀,戒律曾持五百条。

台上灯红莲叶密,眉间毫白黛痕销。

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

清净高楼松桧寺,世雄翻愧自低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题玉芝赵尊师院

晓起磬房前,真经诵百篇。

漱流星入齿,照镜石差肩。

静闭街西观,存思海上仙。

闲听说五岳,穷遍一根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